●2022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这是习近平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伟大历程——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燕雁 摄 2022年,延安发生了什么?我们见证了什么?2022年,对延安而言,是发展进程中“极不一般”的一年。10月26日至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延安……这一年,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延安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一体把握“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三件大事,稳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开展作风建设专项行动……这一年,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不一般”的新成效,展现了“不一般”的新气象,延安高质量发展扎实迈出新步伐。
1殷切期望巨大关怀“不一般”
奋进新征程动力更足
2022年10月26日至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延安,考察农业农村和教育等工作,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饱含着对延安发展的殷切期望和对家乡人民的巨大关怀,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延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2 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不一般”
产业发展有了新格局
这一年,延安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牢固树立谋项目就是谋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的理念,坚持不懈用链式思维布局推进重点产业链建设,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谋深抓实一批带动性强、可持续性好、综合效益高的高质量项目,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稳”的基础上奋发有为地“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3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不一般”
高质量发展根基更坚实
这一年,延安紧紧抓住创新不足、开放不够瓶颈短板,坚持把加大创新加快开放作为关键变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深化营商环境、国资国企、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打造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动力活力。
4县域经济乡村振兴“不一般”
城乡融合步伐稳健
这一年,延安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乡融合步伐,坚持不懈发展壮大县域首位产业,坚定不移整合提升产业园区承载作用,坚持用系统思维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工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播种粮食220.6万亩,单产创历史新高,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更大成效,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更加稳健,城乡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5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一般”
“两山”理念深入人心
这一年,延安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聚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目标,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持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完成营造林114万亩,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9天,延河水环境质量稳定退出全国排名后50位,豹入山林、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成为延安常态“,圣地蓝”蓝得澄澈,蓝得实在,照进人心。
6弘扬延安精神守护精神家园“不一般”
红色印迹愈加鲜明
这一年,延安坚决扛起“红色血脉”传承人、“民族根脉”守护者的使命担当,坚决守护“两个精神标识”,深入挖掘“三个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延安革命纪念馆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陕西延安干部学院进入中组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59件国家级非遗项目实物展品入选国家非遗馆藏品征集名单,陕北说书《看大桥》荣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陕北道情《一条棉被》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群星奖。
7 平安延安法治延安“不一般”
社会环境平安祥和
这一年,延安人民牢固树立“延安无小事”的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因时因势精准落实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不断巩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成果,深化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扎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争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合格城市,持续擦亮“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品牌,社会环境更加平安祥和。
8 保障民生增进福祉“不一般”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这一年,延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办好民生实事,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2所,增加学位1.67万个,建成3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41个,启动实施中心城区6条山体沟道综合整治,延安再次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记者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