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6日
走上振兴路奔向好日子
——安塞区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李正兵打掐蔬菜叶
    ●石玉喜的羊场
    ●气田压裂返排液处理项目施工现场
    ●刘生永喂牛


  通讯员 吴静 记者 朱佳雨
  是什么点缀了安塞的乡村?蓝天白云下,汨汨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熠熠生辉的蔬菜大棚孕育希望,宽敞明亮的农家院欢声笑语。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安塞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时,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探索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新经验,一幅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在渐次展开。
  ▼ 兴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隆冬时节,走进坪桥镇石圪台村刘生永的养牛场,他正忙着给牛喂饲料,牛棚里一头头毛色发亮的黄牛正在低头进食,十分惬意。
  今年67岁的刘生永是安塞区坪桥镇石圪台村的村民。近年来,他依托产业扶持政策,紧紧抓住市场机遇,积极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靠着小黄牛奔上了致富路。
  “前些年,我们村很多跟我一样年纪的人开始养殖湖羊、生猪,都挣了钱。我也萌生了养殖的念头,2018年,在村‘两委’干部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考察,我购买了8头小黄牛,走上了养牛路。”刘生永一边给牛喂饲料一边告诉记者,经过5年多的辛勤付出,养殖场规模逐渐扩大。截至目前,刘生永的牛场有15头大牛,其中有5只怀孕的母牛,还有4头小牛。
  说起养牛的收入,刘生永高兴地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一头母牛,下一个牛犊,喂到半年以上,能卖到1.3万元,去掉成本,大概能挣9500元左右吧。去年收入12万多元,今年光元旦已经预定出去4只大牛,牛粪也被收集出售,还能收入8000多元。”
  近年来,石圪台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黄牛养殖、牧草种植、小杂粮种植等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石圪台村养殖业发展在硬件设施、群众基础、饲草资源、金融政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提升。目前,石圪台村养殖户有20户,养猪150多头、牛100头、羊2000头,在高山地区发展畜牧业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开始经验不足、农户不愿意养殖,到现在定期的技术培训、农户自愿自发养殖,2022年该村农民人均年收入12350元。
  和刘生永一样忙碌的还有高桥镇鲍家湾村村民李正兵,走进他的西瓜棚,大棚内空气湿润、阳光充足,一片片绿叶之间,一个个圆鼓鼓的绿色大西瓜和金黄色的小瓜露出“脑袋”。
  “这茬瓜再有一个月就上市了,这几天,已经有很多人给我打电话预定西瓜和小瓜了。”李正兵开心地说。
  李正兵过去常年在外打工,三年前,受到村“两委”干部们的鼓励,他开始种植大棚西瓜和小瓜。经过李正兵的这几年的学习积累,去年他的大棚西瓜喜获丰收。
  李正兵笑容满面地说:“今年的西瓜根本不愁卖,采摘的人肯定会很多,进园采摘15元每斤,批发也能卖8元每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据了解,安塞区高桥镇全镇共新增大棚1200座,恢复改造200余座,全镇大棚数量累计达到4300座,并成功打造出了“宋庄小瓜、草莓”“张兰沟蔬菜”“高桥水果柿子”“鲍家湾大棚西瓜、小瓜”等特色品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川道种植反季节水果,山地生产蔬菜的产业发展格局。
  ▼ 强基础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冬日,安塞的山山峁峁间,一条条柏油马路蜿蜒曲折,串起了安塞区一个又一个村庄。去往村庄采摘的游客开着私家车直达果园,各村各户的农产品正搭上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快车,通过一条条柏油马路运输到全国各地。
  路,成为助力安塞区乡村振兴的“金色飘带”,延展着农村的发展,延伸着农民的幸福。
  “我们村在安塞的最北端,距离城区70多公里。前些年,我们这大多数都是土路,出行很是不便。”回想过去,坪桥镇王家湾社区界口村村民石玉喜感慨不已。
  “如今,家户的小米、黄豆,还有地椒羊肉、土鸡,都可以直接拉到城里去卖了。”石玉喜的老婆曹种珍高兴地说,“种谷子黄豆,养牛养羊养土鸡,这是我们农村人的拿手活儿,能拉出去就能换来钱,以后日子还愁啥?”
  “今年,我自己在家养了1头猪和25只公鸡、20只母鸡,猪和公鸡早早就有人预订了,土鸡蛋拿到集上,城里人争着要。”曹种珍高兴地说,“去年小米、玉米、洋芋刚熟的时候,就有商家来村上收购,路好了,地里的庄稼不愁拉不回去,干啥都方便。”
  石玉喜、曹种珍夫妇的感慨是由衷的。安塞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深。曾经,这里的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对上了年纪的石玉喜、曹种珍夫妇来说,这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安塞区全力推进乡村道路建设,全区117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累计建成通村柏油路11条61.3公里,总投资7285万元,整治“油返砂”道路28条284.6公里,总投资6547万元。为了保证乡村道路畅通无阻,安塞区严格落实道路管护长效机制,实行“路长”制,明确区、镇、村三级农村公路管理责任划分,为全区乡村道路保驾护航,以路促推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窑洞里点灯一块块明,妹妹我心里就有你一人……”陕北民歌《一盏油灯》诉说的是过去陕北人家煤油灯下的浪漫爱情,歌词也从侧面反映了没通电时陕北人民的生活实际。
  养殖户石玉喜一边讲过去的故事,一边带着记者往羊场走。还没到门口,羊场里隆隆的机器轰鸣声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这是在给羊子们做饲料呢。”石玉喜告诉记者,国家要“被子”,拦羊户要“票子”,退耕还林以后,安塞区的羊都是舍饲养殖,“羊场里通着电,羊子们的饲草饲料都是机械化处理,一两个人就能轻松照看百余只羊的羊场,再也不用受过去扛着拦羊铲子满山跑的罪了。”石玉喜说。
  石玉喜的羊场于2018年春开始建设。“当时建场的时候,镇政府干部就给我协调电力部门上门服务,只用了3天时间就把羊场的生产动力电接通了。”石玉喜说,之后这几年,只要羊场里用电方面出现问题,电力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第一时间上门解决问题,羊从来没有因为羊场断电而挨饿受冻。
  畜牧养殖是安塞区农业三大产业之一,包括湖羊养殖、生猪养殖、肉鸡蛋鸡养殖、鸵鸟养殖等在内的大大小小养殖场数不胜数,家家都缺不了电、少不了光。安塞区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行动,改造通村动力电37项,实现全区117个村村村通生产动力电,户户用上安全电,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活引擎”。
   ▼育项目注入乡村振兴新动力
  近日,建华镇仙仁桥村气田压裂液返排液处理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即将建成完工,工人们正在加紧工期。
  项目负责人袁吉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所有的土地、环评、林业等相关手续都已经省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批复、工程进度已经完成项目总投资的85%。
  据了解,该项目是由安塞元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创建,总占地面积3.2公顷,建气田压裂返排液集中处理站一座(包括泄水池、储水池、清水池、厂房),并配套办公楼2000平方米,大桥一座,计划投资2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处理规模将达到100/小时或80万吨/年,其中,压裂返排液处理后,达到回注水标准后用于油田生产注水,年产值将达到5000多万元,上缴利税达400多万元,解决上百个就业岗位,可以有力有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不仅如此,2022年,建华镇温室蔬菜大棚产业基地还新建了大棚9座。
  建华镇党委书记李宝成说:“蔬菜大棚建成后,我们聘请专业技术团队结合安塞区气候特点、地貌特征、土壤特性,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实用化的要求,对产业基地进行整体规划,确保实现农民富、产业兴,全面提高建华镇综合经济效益。”
  近年来,建华镇坚持以项目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全面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种养殖产业,强化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持续增收,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建华镇特色的山地农业发展新路子。
  “下一步,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建华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动脑筋、挖潜力,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了大棚蔬菜、气田压裂液返排液处理项目、有机固废再利用建设项目、湖羊养殖等农业、环保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助推全面乡村振兴。”李宝成说。
  项目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底盘”,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今年以来,安塞区委出台了《关于以高质量产业项目保障高水平产业振兴的意见》,全区乡村振兴系统坚持以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组织经济工作,立足实际找差距,对症下药补短板,举全区之力大抓产业项目、大抓招商引资,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项目建设助推安塞区高质量发展。
  安塞区经发局重点项目办主任高和平介绍,今年,安塞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领导包联、专班推进、部门联动机制和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四项机制”作用,全过程协调、全项目跟踪、全程序推进、全要素保障,以优质服务助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同时,强化项目督查考核,正向牵引、反向倒逼,营造项目建设良好氛围,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