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彩莲和剪纸爱好者一起剪纸
● 贺彩莲介绍剪纸作品《乾坤湾》 通讯员高诚辛嘉颖记者刘小艳
每逢春节,在延川县,一幅幅红红绿绿、形式多样的剪纸就会被家家户户贴到窗户上。
鲜艳的色彩、吉祥的纹样、奇特的构思、祈福驱祸的寓意,不仅透出了浓浓的年味,更是给寒冷的冬季增添了些许暖意。
一直以来,根植于生活的剪纸技艺,凭着一把把剪刀,将老百姓内心的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跃然纸面。
“我永远不想放下剪刀”
还未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彩莲的剪纸工作室,耳畔已传来悠远的民歌声和爽朗的笑声……剪纸的标配定然是民歌!一方红纸、一把剪刀、一曲民歌,不仅渲染出了浓浓的年味,勾勒出了陕北的生活画面,更流露出了陕北人的真挚情感。
“马上就到春节了,我正在和儿媳妇、邻居及学生们剪一些窗花,我的小孙女也来了,别看她年龄小,可会剪了。”正在剪纸的贺彩莲不时地说道。
只见剪刀在红纸上下快速娴熟地游走,一幅象征着年年有余的剪纸就展现了出来。作品完成后,轻轻抖落红色纸屑,显现出的一道道纹路百转千回,鱼儿便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好看极了。
“鱼代表了男性,莲花代表了女性,这幅作品叫‘鱼戏莲花’,象征着年年有余,这就是我给过年剪的窗花。”贺彩莲一边展示着手中的作品,一边将寓意娓娓道来。
贺彩莲的工作室挂满了各种样式的剪纸,人物惟妙惟肖、动物憨态可掬,尤其是一幅长3米有余的《乾坤湾》剪纸图更是叫人大开眼界。
“这幅作品中有羊皮筏子、鸳鸯、木船,还有许多我们延川老一辈儿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你看这是在织布、这是在锄地、这是在赶毛驴和放羊,都是代表了黄河两岸的生活。”贺彩莲介绍道。
贺彩莲的作品精美而不失灵动、粗犷而不失细腻,不仅反映着农村生活的现状,更反映着时代的变化。
“剪纸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民歌,民歌就是剪纸。所以说从我奶奶和妈妈给我教的时候到现在,我就永远不想放下剪刀。”贺彩莲说着便又唱了起来。
用心记录一方水土一方人
贺彩莲出生于延川县延水关镇苏亚河村,自小便在奶奶和母亲的熏陶下钟情剪纸、热爱民歌,从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剪纸,每逢过年的时候,邻里邻居就会拿着红纸,来让贺彩莲的母亲和奶奶帮忙剪窗花,贺彩莲也会拿着树叶和玉米叶,在旁边学着剪。
“后来,我就拿着剪好的窗花给妈妈和奶奶看,她们就说,我家娃的手可真巧哩,以后过年时候的剪纸都交给你了。”贺彩莲回忆道。
19岁那年,贺彩莲嫁到了离家不远的碾畔村。成家后的贺彩莲在照顾孩子、忙于家务、干农活的同时,依然执着于自己所钟爱的剪纸。无数个深夜,她都盘腿而坐,肆意挥洒着手中的剪与纸,用心记录着一方水土一方人。
有一次,贺彩莲正在家门口的碾子上碾压玉米,被恰巧来碾畔村写生的延川著名版画艺术家、剪纸艺术家、布堆画艺术家冯山云和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看到,随之便跟她聊了起来。冯山云问她会剪纸不,贺彩莲就说:“会,当然会!”说罢,便回家取来剪刀和纸,不一会工夫就剪出了一只蝴蝶,她还拿出之前剪好的十二生肖、窗花、门神等作品,冯山云看后连连称赞。
从那以后,贺彩莲便在冯山云和靳之林老师的建议下,在碾畔民宿博物馆创办了工作室,将自己的剪纸作品全部展示其中,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剪纸爱好者。在这期间,贺彩莲与两位老师一直保持着联系,虚心学习手艺、积极交流心得,不断创新作品,而且不管在延安、西安还是更远的江苏等地,只要有剪纸培训的机会,贺彩莲都会去参加。此时的贺彩莲已然将“爱好”变成了“事业”。
“一张红纸不算大,剪刀代笔巧画画!”延川剪纸虽起源早,但发掘晚,一直埋没于民间,时至1985年,方作为一门民间文化艺术得以渐次发展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迈入成熟期,进入新世纪后,终于达到鼎盛期,逐步涌现出剪纸艺术大师高凤莲,剪纸名家郭如林、高河晓、刘洁琼、刘小娟、袁随花等10余位,并逐步形成了1.5万余人的剪纸队伍。经过他们的代代相传,使得延川剪纸这项非遗文化久而不衰。2018年,陕西省文化厅命名延川县文安驿镇为2018—2020年度“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9年年初,延川剪纸被命名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随着延川剪纸艺术不断传承与弘扬,像贺彩莲这样的民间艺术家及她们的作品也被更多人所知晓与欣赏。
“好好做好非遗传承人”
2002年9月,贺彩莲的作品《姐妹三人绣牡丹》在北京博物馆展出,同时还在上海展出,并在法国美术展览会上荣获金奖。2010年,贺彩莲被陕西省文物局授予延川县碾畔民俗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将陕北优秀的民俗文化讲解给国内外游客,并数次为西安美院、中央美院等院校的大学生进行剪纸培训。
自2012年起,贺彩莲开始担任东关小学少年宫的剪纸老师。“除了正常授课外,每到礼拜天或者假期,我就会和剪纸爱好者给喜欢剪纸的孩子传授剪纸技艺。”看着孩子们学得开心,贺彩莲也打心眼里高兴,“以前我们条件苦,想学也没地方学,现在条件好了,我就想将自己会的都交给他们。”贺彩莲说,不只是学生和剪纸爱好者,儿媳妇还有孙女现在也都跟着她学习剪纸。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宣传延川剪纸文化,2020年,贺彩莲又在延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延川县非遗保护中心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展室。
“从过年的窗花、结婚的窗花,到给老人剪的鞋底上的花花,剪纸有很多类别、符号和寓意,这都是老一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和艺术,我们不能弄丢了,遗忘了!”贺彩莲激动地说,“我要好好做好这个非遗传承人,首先让我们延川的孩子们知道、学会,还要让更多国内甚至国外的人了解剪纸、爱上剪纸!”
延川剪纸凝聚着延川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它“民味”十足、生动有趣,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点缀着环境,美化着生活,散发着无穷尽的艺术魅力!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文化,2019年11月,延川县专门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致力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传承、传播和发展上狠下功夫,并专门为“延川剪纸”这项非遗文化建立了全新的保护策略,在全力推进延川剪纸国家级传承人申报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延川剪纸人才队伍培育,坚持每年举办至少两次的剪纸培训班,确保延川剪纸传承有序;建立健全延川剪纸项目数据库,不断充实项目文献、图片、视频资料,撰写延川剪纸专题论文,谋划出版延川剪纸书籍。
“我们还将突出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将延川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结合,研发剪纸类非遗文创产品,延伸剪纸产品产业链,让从事延川剪纸的民间艺人不仅有技能,还能有收益。”延川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马向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