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18日
周立波

  到延安前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出生于湖南益阳县清溪村。1924年进入长沙省立一中读书。1926年结识本家叔叔周起应(后改名周扬),1927年参加共青团。1928年结婚不久的周立波跟随周扬到了上海,在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就读,并开始文学创作。由于经常参加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遂回故乡。1931年应周扬之邀再到上海,一边在神州国光社当校对,一边搞翻译。他被选为罢工委员会委员长,被捕房搜查到左倾书籍,再次被捕,获刑两年半,后遇大赦改为20个月,之后被送往苏州反省院,经铺保获释。1933年返回上海后,即返回湖南家乡。1935年,周立波重返上海,改用“立波”为名,翻译了苏联萧洛霍夫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收入《世界文库》,获得很大成功。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和左联,并担任左联党团成员。参与编辑《每周文学》,同时写散文和翻译。接着又翻译了基希《秘密的中国》。在“两个口号”论争中,周立波写了《关于国防文学》支持“国防文学”口号。鲁迅逝世时他也写了纪念文章。
  延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立波和周扬等都于1937年秋天离开上海,到了广西然后去了延安。一到延安,周立波就被派去陪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到山西访问八路军战区。12月,周立波又接到任务,陪同美国陆战队情报官卡尔逊访问山西八路军战区和延安。历时52天,从山西的洪洞县出发,绕着山西走了一圈,里程达到2500里,到1938年2月才完成任务,回到武汉,写了报告文学《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
  之后,周立波到了长沙,担任湖南《抗战日报》主编。在长沙大火已经燃起的时候,周立波随长沙八路军办事处撤退的队伍一起步行离开长沙,转向沅陵。不久周立波到达桂林,编辑《救亡日报》半年后偶遇胡乔木,两人商定去延安。
  1939年底,周立波经过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奔赴延安,到达延安后不久作了长诗《一个早晨的歌者的希望》抒发他的狂喜心情:“我要大声地反复我的歌,因为我相信我的歌声是歌唱美丽的,像阳光相信他的温暖,像青春相信他的纯真的梦境,像那朵飘走的云,相信他的自由轻快的飞奔……”
  周立波进入鲁艺当了教师,他讲的是《名著选读》。1940年鲁艺举办部队文艺干部训练班,周立波也前去讲名著分析。周立波身材高大魁梧,性格温和,甚至腼腆,有时候自己的衣服或草鞋破了,他会露出不好意思的轻笑,让周围的人受到感染也跟着笑。周立波的风度吸引了很多人,有个十七岁的才女林蓝爱慕他,他们相爱了,很快结婚了。尽管当时他在家乡还有一个妻子姚芷青和路易、雅可两个儿子。
  周立波性情温和,但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他当时在鲁艺,有一次在欢迎著名作家茅盾来访的茶话会上,有位歌唱家用讽刺歌曲《跳蚤歌》讽刺时风,周立波被激怒了,抄起一把茶壶就扔上舞台,还冲上去要打架。当时在场的鲁艺副院长周扬是他的堂兄,连忙拦住了他,气得连连说:“你你你,你怎么能只是匹夫之勇呢?”
  1941年11月1日,周立波和陈荒煤、何其芳、严文井等创办《草叶》杂志,并组成编委会。周立波在该刊上发表作品多篇。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开会那天周立波到得很早,看到毛泽东已经到了,坐在中间的位置上改稿。毛泽东看见周立波来,就招呼他坐到自己身边来,周立波害羞得像个小学生,摆摆手坐在后面。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周立波对自己的文艺思想进行了自我批评。由于毛泽东号召作家深入群众,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周立波就离开鲁艺,到《解放日报》担任编辑,并制订了一个宏大的写作计划,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暴风骤雨》。
  但没等他写出《暴风骤雨》,自己就先遭受了一场暴风骤雨。他的新婚妻子林兰,出身于富裕家庭,她怀上周立波的孩子后,因延安生活条件太差,就回河北老家养了一阵子。因她的父亲是大地主,又是国民党县长和“国大”代表,且家里有武装家丁把守,等她再回到延安,就被看成有“特务嫌疑”而被关押了。这时,周立波向上级报告说自己的一份文件不见了,这又加重了林兰的“特嫌”。不久,周立波找到了丢失的文件,林兰并没有偷。据说,有一天周立波正在河边散步,正巧遇到两个战士押着林兰走来,林兰拉住周立波的衣角哭道:“怎么办呢?我肚子里还怀着孩子呢。”周立波拨开她的手,正色道:“你好好服从组织的调查吧。”转身就走。
  为了划清界限,周立波决然与林兰离婚。不久,他就与另一位女青年何小姐结婚了。而林兰在监狱里,孩子流产了。然而她的案子,后来却并没查出什么。后来胡宗南打到延安,监狱里的人被问到是愿意回家还是跟部队走,林兰回答愿意跟部队走。
  就这样,一场闪电式恋爱和婚姻就此结束。
  这期间,周立波开始尝试写小说,接连写了几篇以上海监狱为题材的小说,还有一篇以陕北农村为题材,他出手不凡,发表后得到普遍好评。
  1944年冬天,周立波跟着王震、王首道将军的三五九旅,穿越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到广东,历时一年多,行程1.5万里,穿越了7个省。部队曾经到过他湖南的老家,但周立波并没有回家去看一看。
  他走后,杳无音信,他新婚不久的妻子也就与别人谈起了恋爱,最后在周立波经过石家庄的时候,与他离了婚,跟一位翻译家结了婚。
  1945年9月,周立波跟随部队到湖北与李先念的新五师会合。10月,部队进山练兵,接到命令突然往北进发,回到延安,正好赶上了延安保卫战。
   离开延安后
  1946年2月,周立波调任北平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英语翻译。不久调任冀热辽区党委机关报《民声报》副社长,同年冬到东北参加土改,曾任趣味委员、省委宣传处处长。1947年起从事专业创作。1948年主编《文学战线》。194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三等奖。1949年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主任。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两部影片的拍摄工作。
  1955年,周立波回到故乡湖南,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参加过第一、二、三次全国文代会,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文学》编委等职。
  1958年,发表反映工业建设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反映合作化进程的《山乡巨变》,获得广泛好评。
  “文革”中周立波受到冲击。“文革”结束后,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1979年9月25日在北京病逝。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