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80年前,宝塔山下,延安双拥运动掀起热潮。岁月流转,其红色基因仍历久弥新、薪火相传。如今,万里海疆,“万吨大驱”延安舰正劈波斩浪、逐梦深蓝。一城,一舰,以延安精神为纽带,城舰共建,鱼水相依,共同谱写新时代双拥新篇章。即日起,延安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爱我延安舰 双拥谱新篇——纪念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系列报道,讲述我市与延安舰“城舰共建”背后的双拥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也是双拥运动的发祥地。
巍巍宝塔,见证着拥军的历史;滔滔延水,鸣奏出爱民的赞歌。
2022年2月,当以延安命名的“万吨大驱”延安舰正式入列服役,喜讯传回圣地,期待已久的延安人民欢呼雀跃,黄土地沸腾了。
一座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之城,一艘入列不到一年的“青春之舰”,一城一舰,以延安精神为纽带,紧紧相连,同心同向,共同擦亮“城舰共建”双拥品牌。
宝塔山下照初心
“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
这里是延安,是庄严雄伟的古城,千万颗青年的心向往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扭转了中国的前途命运,孕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2022年10月27日,党的二十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参观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
宝塔山下,初心永照。
在延安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存革命旧址445处、藏有革命文物43673件,是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城市。这些星罗棋布的革命旧址,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感悟初心和使命的生动教科书。
如今,驰骋在深蓝的延安舰,到处都有这些红色印记。餐厅悬挂的油画《南泥湾》,图书角的延安剪纸,舰艇通道的延安革命纪念馆微缩展板……成为全舰官兵弘扬延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寄托。
双拥赞歌永传唱
1943年春节前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留守兵团相继发出《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在延安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双拥热潮。
“正月里来呀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那时的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人人争相传唱着《拥军花鼓》。
“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边区人民的拥军热情,是空前绝后的。他们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要把最好的粮食送去支援前线。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着一组数据,令参观者无不感慨。“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陕甘宁边区人民支前运送军粮达到333万公斤,参加担架队的民工达到近10万人,边区妇女做军鞋达到92万余双……”
这场在延安掀起的轰轰烈烈的双拥运动,促使军政、军民关系显著改善,为边区战胜严重困难,巩固持久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80年来,延安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军民,坚持把双拥光荣传统作为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代接续传承、发扬光大。
自与延安舰建立共建关系,延安市委、市政府建立延安舰常态化慰问机制,将慰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每年八一、春节等重要节日之前,都会向延安舰寄送苹果、小米、红枣等具有延安本土特色的慰问品,使远在千里之外的舰艇官兵感受到家乡人民的拥军热情。
青春之舰闯深蓝
1949年4月23日,伴随着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的凯旋,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告诞生。74年来,一路劈波斩浪,扬帆远航。
一支英雄的队伍,一座英雄的城市,历史在接力中得到传承。
其实早在1950年,在中国的辽阔海域上,就有了一艘以延安命名的舰,也被称为第一代延安舰。当年4月23日,由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名的人民海军第一批舰艇中,延安舰成了以革命圣地地名命名的战舰之一,并于1964年退役。
何时能再有一艘“延安舰”?50多年来,老区人民翘首以盼。
2018年3月,延安市向海军总部提交了《关于申请命名“延安舰”的函》。2019年,海军总部特批将国产最先进、最大型、最现代化的055型万吨驱逐舰“106舰”正式命名为“延安舰”,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艘以地级城市命名的驱逐舰。
2022年2月,延安舰正式入列服役,加入海军战斗序列。作为新型的“万吨大驱”,延安舰是人民海军勇闯深蓝的利剑,是维护祖国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坚实保障。
一城一舰,同心同行,延安市与延安舰正携手共进,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动力,积极投身新征程的火热实践,让新时代的双拥之花在广袤的黄土地和万里海疆绽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