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03日
郑律成
  人物介绍
  郑律成 (1918-1976),原名郑富恩,因酷爱音乐,改名律成,原籍朝鲜,作曲家。他的主要作品有《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兴安岭组歌》《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朝鲜人民军进行曲》,为毛泽东诗词谱曲合唱《十六字令三首》《娄山关》,歌剧《望夫云》少儿歌曲《我们多幸福》等。
  到延安前
  郑律成1918年8月13日生于朝鲜半岛南部(现属韩国)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的革命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爱国者,他的3个哥哥先后为朝鲜和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1933年春,年仅15岁的郑律成和一批朝鲜爱国青年来到中国,进入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开办的南京“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并参加朝鲜人革命组织“义烈团”,后加入“朝鲜民族解放同盟”。1935年毕业后,他一边在南京、上海等地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曾经在上海师从外籍教师学习声乐和钢琴、小提琴。1936年,他谱写了处女作《五月之歌》。
  延安时期
  1937年10月,郑律成到延安后,先后进入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春,他创作谱曲《延安颂》。一天下午,郑律成和鲁艺女学员莫耶等站在窑洞前的土坪上,远望着一队队抗大的同学唱着歌从城里走出来,莫耶见此情景激情澎湃。郑律成对她说:“给我写个歌词吧。”莫耶当场掏笔挥写,写好歌词,题为《歌颂延安》,郑律成立即谱曲。几天后的晚会上,郑律成和唐荣枚演出男女声二重唱《歌颂延安》,毛泽东带头鼓掌,后改名为《延安颂》,此后在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传唱。
  1938年夏天,郑律成从延安鲁艺音乐系第一届毕业后,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音乐指导。1939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他为公木的诗《子夜岗兵颂》谱了曲,并邀约公木合作《八路军大合唱》。8月,公木的《八路军大合唱》的歌词全部写完,郑律成哼着作曲(当时抗大连风琴也没有)。9月,曲还没作完,郑律成就调到鲁艺音乐系第3届任声乐助教。10月,郑律成作曲完毕,《八路军大合唱》的全部歌曲印成油印小册子,传遍全延安,传遍全军。1940年5月,《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两支歌刊登在总政主编的报刊上。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后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42年秋,郑律成担任华北朝鲜革命军政学校教务长。
  此外,郑律成还创作了歌曲《延水谣》《新山歌》和大合唱《抗日骑兵队》等。
  离开延安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郑律成带着夫人丁雪松一起回到朝鲜,出任朝鲜保安队(朝鲜人民军前身)俱乐部部长(相当于我军文化部部长),组建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并任团长,担任朝鲜人民军协奏团团长、朝鲜音乐大学作曲部部长。他还谱写了《朝鲜人民军进行曲》《朝鲜解放进行曲》《豆满江》大合唱,《东海渔夫》大合唱等10余部作品。1950年秋,周恩来总理写信给金日成商调郑律成回中国,定居北京,加入中国国籍。同年冬,郑律成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创作组的成员,和刘白羽、欧阳山尊、凌子风、李瑛等访问朝鲜,并创作了《歌唱白云山》《亲爱的军队亲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曲》《志愿军十赞》等。他先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专职作曲家。郑律成一生共创作了300多首各类声乐体裁的音乐作品。
  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逝世于北京。
  2009年,郑律成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