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虱子,许多人很陌生,一些人听过没见过,还有些人听都没听过。不知道的人好奇,知道的人可能会觉得恶心,我今天之所以写它并不是对它有所怀念,而是对我那段苦并快乐的童年时光的留恋与回忆。
不瞒大家,我对虱子的印象太深刻了,它一直伴随我直到小学毕业。
上世纪80年代末,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小山沟里,贫穷、落后、苦焦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最明显的标签。人住在土窑洞里,窑洞外偌大的院子里,鸡、猪、牛、羊、狗等随意拴着或四处乱跑,它们身上就遍布了虱子,人身上咋可能没有呢!人一般不洗澡,洗澡堂根本没见过,有的连听都没听过,要洗澡只有等到夏天跳进村口的河里面戏水。说那是河,其实脏得就像一个泥潭,经常有光着屁股的一群孩子跳进去,在浑浊不堪的河水里打水仗、玩泥巴,河岸边到处是洗衣服的妇女、吃草的牛群、打滚消暑的猪娃子……
山坡上我坐在父亲怀里让他为我捉虱子的场景,至今时常出现在眼前。早上出山后,父亲的饭一般都是我和姐姐去送,吃完饭父亲总要休息那么一会儿,但他还是闲不下来,不是随手折一根树枝磨一磨给我掏耳朵,就是让我趴在他腿上给我捉头上的虱子。我也不知道那时的虱子为啥那么多,头上、衣服的线缝里到处都有,一捉就是大半天。现在才知道是因为穷。那时没有洗头膏,只有洗衣粉;没有洗澡堂,只有夏天浑浊的河水,没条件的人也就不讲卫生了,与家禽家畜共居一处也没关系。
小学五年级我转入镇上小学就读,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虽然进了城镇,卫生条件好了很多,但因为离家的不适应和不好意思,导致我换衣不勤快,虱子又和我生活在了一起。身上痒我也不敢告诉外婆,只能在周末回家偷偷把衣服换下来自己捉虱子。直到一年多以后小学毕业,才终于让自己与虱子彻底分开。
如今,日新月异时过境迁,脱贫攻坚战已打赢,乡村振兴在路上,那些贫穷而窘迫的日子都过去了。新农村的窑洞不再是用细泥活上麦壳粉刷的了,厕所不再是几块石头随便搭起来的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敞亮的房子,围起院墙就有独立的小院。厕所革命后,干净卫生的水厕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党的政策好,农村变化大,百姓生活好,每一个农民脸上都露出了灿烂幸福的笑容。再回想童年时代那些关于虱子的记忆,深感新时代的幸福与美好,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只有踏实努力、与时代同行,才无愧于当下,无愧于生活。
(宝塔区第七中学教师杨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