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4日
读书往事
  回老家省亲,随手打开父亲的书橱,看到几本自己少年时代读过的书,书页已经泛黄暗淡。捧着几近三十年前的书,记起了一串串关于书的往事。
  书在我成长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应该算是奢侈品,即使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那时很多还是要凭票供应,大多家庭都是一分钱掰成两份花,书籍大多不在预算之内。
  很幸运的,父母也都是爱书人,所以我家很早就有数量让当时的小伙伴们目瞪口呆的书。书的种类很多,除了马列文集、毛选等书籍,也包括兄长们读的革命战争小说、父母当年用过的教科书,还有我最喜爱的春秋战国故事,年少的我很长一段时间就仿佛穿越回到了两千多年前,活在楚庄王、秦襄公、齐桓公群雄争霸的故事中。
  书籍匮乏的一个好处,就是每本喜欢的书都会反复阅读,直到故事情节耳熟能详熟记于心。会开饭的小桌布,一巴掌打死七个小裁缝的这些童话故事,到现在也记忆犹新。同学好友来访,打开书橱炫耀一番是少不了的,也因此“流失”了不少书,因为借书的人多了,总会遇到有借无还的时候。
  那时候虽然有图书馆,但基本不对个人开放借书,更不用说对中学生开放。但幸运的是,当地图书馆馆长的儿子是我的同班好友,我走了“后门”办了一张借书证,除了在同学、父兄面前炫耀了一番外,也借了不少科普、逻辑学的书。
  记得有一本喜欢的《趣味逻辑学》,硬是跟另一好友一起把它抄了一遍。现在想来,后来走上技术生涯,也许与中学期间接触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不无关系。
  当时的书店都还是国营的,闭架售书,如果想拿一本翻翻,需要怯生生地鼓起勇气:“同志,请把那本书拿来看一下。”碰见态度不好的售货员,有时还要遭冷脸。
  后来开价售书,对于爱书人来说就是“幸福来得太突然”,有事没事到书店闲逛,随手翻翻各种有意思的书,也是充实的一天。
  中学期间还曾经邮购过几本书,当时觉得很新奇,父亲把汇款单寄出一些时日,所购的书就通过邮局寄到了,兴奋不已的立即打开看。没想到几十年后随着亚马逊、淘宝网的出现,成了主要的购书方式。
  读大学时来到成都,被浓重的文化氛围所振奋,学校两边的街道小巷,除了饭馆就是各式各样有特色的小书店。遇到周末假日,就买张车票直奔春熙路一带,这里书店云集,包括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外文书店,还有众多书摊,可以逛一阵子。
  尤其是外文书店的二楼,当时还没有加入世贸组织,还在半遮半掩卖翻印的外文和港台书籍,定价是一串数字而不是明确标示,并且总有内部发行的字样。在那种特定的环境下,也不失为众多爱书人提供了接触不同视角、不同观点的一个窗口。
  第一次逛旧书店是在成都的宽窄巷,我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中意的书,对于爱书人来说,就是淘到宝的感觉。记的当时大家都很喜欢张守义先生所设计的图书封面和装帧,风格简洁拙朴但仍紧扣主题,每入手一本总是爱不释手。
  后来到美国观光,最喜欢这个国家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任何一个城镇基本都会有至少一个图书馆对所有市民开放,很简单的手续就可以办理借书,可以借阅书籍的数目往往是惊人得多。
  现在到了新媒体时代,图书馆也与时俱进,各种媒体介质都有,也可以直接数字化借阅到电子设备上。每个图书馆都有海量的儿童读物,尤其是各种各样的图画书,女儿很小就喜欢到图书馆,每周都会借回几十本的图画书,很快地看完,就又盼着下个周末的到来。由于是图书馆的常客,对如何利用图书馆是得心应手,不仅自己会检索书目,还经常利用网上预借或馆际互借的服务,借一些当前热门的图书。
  原先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家私人书店,于是周末经常带着几岁大的女儿去翻阅。里面有不少的座位,还有孩子玩耍的地方,所以经常是女儿在一边看看玩具、翻翻图画书,而我则看最新的书和杂志,很快就成了父女亲子活动的例行项目。可惜后来这家书店破产、关店,失去了这样一个好去处,女儿到现在提起还是会叹惜。
  随着智能设备、电子书的普及以及它的方便携带,传统出版业及书店受到很大冲击,但相信纸质书不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再精致的电子设备,还是缺了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摩挲质感,没有指尖下迅速飞扬的书页,没有淡淡的油墨纸香,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很早就给女儿买了一本《绿山墙的安妮》(又译《清秀佳人》),但没有引起她的兴趣,直到后来又买了一本不同版本、同样的书准备送给朋友的孩子,书的封面、装订精致,引起了女儿的注意,爱不释手地看了起来,最后振振有词的要求也给她买一本,并把两个版本的书对比,有板有眼的说:“我知道不应该从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但你看看这两个版本的书,你更喜欢看哪本?”
  当爹的还能说啥,自是欣然从命。
  几十年一晃过去,一个懵懂少年已步入中年,书从纸质变成更多的电子版,但对书的挚爱一如既往。 (重庆万州王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