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8日
“变成老百姓喜欢的样子”
——延安万华医院转型记
  记者鲁舰平
  像一位雕塑师,康秀莲不断雕琢着延安万华医院的模样。
  康秀莲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在她心里,万华医院应该是老百姓的医院,这样的医院至少有三条标准:“信得过、看得起(病)、靠得住”的医院。
  康秀莲的这种努力,赋予了万华医院新的发展动力,塑造着万华医院不凡的发展气质,使万华走上了一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不能忘记的初心
  这是一家民营医院,由吴起县民营企业家李科义于2012年4月投资近3000万元创办。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起来的人,李科义热心于慈善,30多年来,每年都会拿出数十万元资金用于慈善事业,曾获得陕西省道德模范、吴起县慈善大使等荣誉。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后,一种危机感越来越强烈:人年纪大了,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到时该怎样把慈善持续进行下去?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他选择了创办一家医院。他的想法是,以医院为阵地,通过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慈善的甘露。
  但现实给李科义上了一课。
  医院创立后的几年间,始终处于一种磕磕绊绊的尴尬处境中。李科义的慈善计划不仅没能实现,反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医院每年都在亏损。
  2021年,万华举步维艰,面临关门风险。这个时候,李科义想到了康秀莲。
  康秀莲是吴起县慈善协会会长,2019年被授予“中国好人”。她曾在吴起县政府任职,担任过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吴起当地有着很好的口碑。担任慈善协会会长的几年来,募捐各类善款3128万元,帮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助力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创造了吴起慈善事业的奇迹。
  李科义希望她能来“救”活万华,借助她来扭转乾坤……
  实地调研后,康秀莲得出一个结论:万华医院定位不准。在公立医院主导的医疗环境里,万华这棵小草要与公立医院这棵大树争阳光肯定是不行的。万华普惠慈善的初心是好的,但要有办法保护好这颗初心才行得通。
  这个办法在康秀莲看来,就是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在“康复”上下功夫。
  转型组合拳
  万华医院走上了自身的“康复”之路——
  让老百姓信得过,万华医院提出了“质量立院、人才兴院、服务强院”的发展思路。质量、人才、服务三位一体,成为万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万华进行了基础设施改建,扩大了儿童、中医科的诊疗区域;招聘技师20多名,医生3名,优化医生与技师的配置。万华的目标,是利用三年时间建成二级康复医院。
  让老百姓看得起病,万华医院推出了慈善助医。2021年,万华与吴起县慈善协会建立了医疗项目合作,困难群众到万华看病,只需承担一半费用。项目执行两年,有130多人获得了救治。
  与吴起合作成功后,万华又把这一方式拓展到了宜川县、宝塔区、延川县,项目合作范围扩大到低保户、残疾群体,已有300多人因此受益。
  让百姓靠得住,万华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突破点,用党建和党员的标杆作用为医院强身健体,用文化引领铸造行业灵魂,所有科室都制定了详细的服务标准。作为入院的第一步,导医的服务就是领着病人找到就诊地;缴费、取药麻烦,药房又多了一项职责,送药到病房……一句话,让病人和陪护人少跑路。
  万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抗击疫情期间,医院先后有800多人次奔波在抗击疫情一线。
  跟着百姓的需求走
  对服务的追求,成就了今天的万华。
  如果说让患者和陪护人“少跑路”意味着服务意识的觉醒,那么,跟着百姓的需求走,走好群众路线,就是万华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
  跟着百姓的需求,万华把“有效”作为标准,提出了“有效帮助、有效沟通、有效服务”的服务观与方法论。
  万华学会了倾听。
  托管诊疗就是万华听到的第一个来自病房的声音。万华医院二楼是一处温馨的场所,这里是医院的儿童康复中心,每天都有数十名孩子在这里接受治疗,他们中有的发育迟缓,有的是“来自星星的孩子”,有的是身体残障。2022年夏天的一次家长座谈会上,有家长说,孩子生了病,一个家就生病了。孩子看病要钱,家里开支也要钱,家长都陪在孩子身边,挣钱养家都成了问题。这名家长的话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像托幼班,医院能不能托管呀?”
  听完家长的话,万华随即推出了日托管、周托管两种托养式诊疗办法,并推出了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过程,让患儿获得生活能力与生活知识。
  病人小灶是万华听到的另一个声音。
  “我们家老人吃不惯医院的营养餐,离家远,从家里带又不现实,我们能不能在医院自己做。”于是,万华在三楼开辟了一处陪护厨房,配备了电磁炉、炒锅等设施,由陪护人为病人做饭。此后,这间陪护厨房成了陪护人最喜爱的地方……
  在倾听中前行,万华逐步变成了老百姓喜欢的模样;在倾听中发展,万华获得了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如同重生,如今的万华面貌一新,群众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全院198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8%以上。“万华变得越来越受老百姓喜欢了!”来自宝塔区的一位叫潘小院的患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