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家住洛川县凤栖镇作善村的李苏霞早早就忙活起来,在厨房里揉面、调色,准备蒸制清明节的罐馍。
李苏霞告诉记者,按照传统习俗,每逢清明节每家每户都要蒸罐馍祭祀祖先。清明前夕,家家户户的妇女都提前准备发面蒸罐馍,小小的罐馍不仅寄托着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哀思,也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和美好生活的期盼。
心灵手巧的李苏霞将面团反复揉搓,利用生活中常用的梳子、剪刀等工具,通过压、剪、扎等手法,面团快速地在指尖飞动,一会变成圆形,一会变成长条状,不一会儿的功夫,罐顶所用的兔子、飞燕、麦垛等就做好了。
“罐顶的面花用白面和掺了辣椒的红面两种面团捏制。罐顶不同花样有不同的寓意,麦秸秆代表大丰收、两只小鸟代表心灵手巧。”李苏霞指着制作好的罐顶向记者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罐罐馍分为祭祀罐、掰纸罐和人口罐三种,掰纸罐和祭祀罐是在清明节用来上坟、祭奠祖先用,一般用四个,罐身为白色圆馍,罐顶面花为猪头、羊头、老虎、蛇等造型。人口罐是根据家里人口数量蒸制,每人一个,里面包着鸡蛋,寓意期盼与祝福。
“人口罐上面放置麦囤、豌豆囤等造型,男性吃就代表五谷丰登、家丁兴旺,鸡、鸟、燕子造型,寓意女性勤劳、手巧,给学生娃做的就是剪刀、书本造型,希望孩子以后学业有成。”李苏霞说,罐馍除了罐顶上不同的花样,罐身还要放上大拇指大小的飞燕、麦穗等,代表着丰衣足食,体现着全家团圆,表现了洛川塬上特有的乡土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