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公学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制定“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显著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一所抗大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把大批爱国青年培养成优秀的抗战干部,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新的学校——陕北公学,原本叫陕北大学,因当时国民党政府以陕北已经有了抗大为由不予核准,才改名为陕北公学,简称“陕公”。由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张云逸、成仿吾等人筹办,成仿吾任陕北公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38年中共中央又派李维汉任副书记兼副校长。
毛泽东亲自为陕公制定了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他还审定了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的校歌。党中央确定“:陕公”是党领导的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日干部为目的的干部学校“。陕公”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施以短期的革命训练后,投身于实际工作。普通班学习时间3个月至4个月,高级研究班为6个月。学校内还成立了几个研究室。为了更好地管理学校,经党中央批准,成立了有各方面负责同志和知名人士参加的董事委员会,成员有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李富春、罗迈(即李维汉)、高岗、张仲实、成仿吾等。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多次讨论陕北公学的教育方针、教学问题。
陕北公学实行党团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领导,是中共产党中央直接领导创办的一所革命的大学。陕北公学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此制定了“帮助青年获得抗战中实际工作的方法与民族自卫战争的最低限度的理论基础”的教育方针,并根据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原则制定教学计划,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的原则。办学两年,陕北公学共培养6000多名学生,吸收3000多名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陕北公学教育的显著成果,是陕北公学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贡献。
1939年夏,抗日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日军、国民党顽固派加紧进攻解放区。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华北敌人后方办学。7月7日,华北联合大学在延安宣告成立,成仿吾任校长兼党组书记,实行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社会科学部、文艺部、工人部、青年部。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育方针是:为革命实际斗争的需要而培养革命干部;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彻少而精和通俗化的原则。校训是“团结、前进、刻苦、坚定”。华北联合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干部都能适应在战争条件下工作,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办起的第一所高等学府,被誉为“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
1939年12月,党中央决定恢复陕北公学,在延安重新招生,由李维汉任校长和党组书记,被称为“后期陕公”。1941年9月,经党中央研究决定,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校址在陕北公学原址。后历经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成为今天的西北政法大学。(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