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7日
趁东风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春天来了,风轻了,云淡了,天空变得湛蓝高远,天上的风筝也渐渐多了。
  我们家小区附近有一块麦田,场地宽阔,适合放风筝。儿子小通喜欢放风筝,于是,我们便在街头挑了一个大蜻蜓,风筝是用防水布做的,蜻蜓有两只硕大的翅膀,两只眼睛圆圆的鼓鼓的,神气活现。
  小通嚷着要爸爸陪他放风筝,因为爸爸的技术好。一家人风风火火跑到麦田里,爸爸轻轻托起大蜻蜓说:“刮的是东南风,我一松手,你就带着蜻蜓迎风跑,边跑边放线。”他将风筝高高托起,然后向上一托猛一松手,蜻蜓就摇摇晃晃地飞起来了。
  小通一脸兴奋,跑得额头满是汗,脸像红苹果,外衣也扔在一边。爸爸盯着他喊:“前面有小土堆,小心别绊倒,右边有树躲开,别让树梢缠到绳子!”风筝越飞越高,飘向了蓝蓝的天空,浮在半空中,绳线也放完了。
  突然风向改变了,蜻蜓晃晃悠悠,翅膀开始出现倾斜,爸爸指示小通收一收线,渐渐地,蜻蜓变得平稳了,降下来不少。小通神情专注地望着高高的蜻蜓,笑得像向日葵一样。爸爸微笑着看着小通和风筝,一脸陶醉。
  爸爸说:“要把风筝放到高空,就把线向下拉,向下拉线,不是把风筝拉低,而是为了让风筝向上升。因为风筝在向下拉的过程中,在气流的挤压下,获得一种向上的力量,这时再松线,风筝就会越飞越高了。”
  小通问:“爸爸,风筝能飞多高呀?”爸爸说:“线有多长,风筝就能飞多高。”小通说:“那我把手中的线放掉,风筝就会飞到天上去了?”爸爸说:“如果风筝没有线的牵绊,就飞不起来了,就会掉下来的。”小通一脸的懵懂。
  爸爸告诉小通,风筝是由古代的木鸢发展来的。战国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人以鹰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在空中飞行的木鸢,木鸢是古时打仗的重要工具,用于通信和侦探,因为木鸢里藏着诏令。小通眼珠一转说,如果古人在风筝上装上火药,就像战斗机了。爸爸笑了,夸小通聪明善于动脑筋。
  不一会儿,天空变得热闹起来,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有鱼形、蜻蜓形、蝴蝶形、蜈蚣形等,形形色色的风筝在高空中飞翔,一根根风筝线,把碧空和绿野连接在了一起,天也欢了、地也腾了,春天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这不就是朱自清《春》里的场景吗?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朋友们,趁着东风,赶紧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孩子一起放风筝吧!(延川县永坪镇第二小学教师冯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