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0日
人民文艺永放光芒
——写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之际
    ●鲁迅艺术学院旧址(资料照片)
  记者 刘彦
  鲁艺,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名字!
  85年前,在抗战救亡的时代大背景下,鲁迅艺术学院应运而生,成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众多经典文艺作品,汇聚起四万万中国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85年来,鲁艺精神始终砥砺着一代又一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行、为人民服务,书写着人民文艺的伟大荣光。
  “越当敌人加紧进攻的时候,我们越感觉到成立这个学院的迫切需要。”
  “越当敌人加紧进攻的时候,我们越感觉到成立这个学院的迫切需要。”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宣告成立,《成立宣言》中如是说。
  “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抗战开始,大批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作家茅盾、周立波来了,诗人艾青、何其芳来了,文化人士艾思奇、周扬来了,音乐家冼星海、吕骥来了,美术家沃渣、江丰来了……他们以文艺为武器,为民众觉醒和民族解放而呐喊高呼。
  “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的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对于目前抗战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我们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七人联合发出,沙可夫主持起草的鲁艺《创立缘起》中这样说。
  同年4月,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了,毛泽东主席要求鲁迅艺术学院“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艺术事业”。
  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从这里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新征程从这里出发了。
  “你们这个鲁艺是个‘小鲁艺’,你们要到‘大鲁艺’去,到工农兵群众那里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
  “你们这个鲁艺是个‘小鲁艺’,你们要到‘大鲁艺’去,到工农兵群众那里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里去。”
  1942年5月30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刚刚结束一周。那天,雨过天晴,空气清新。下午两点钟,震荡在桥儿沟的钟声,让鲁艺全体教职员工和同学们汇集广场。大家聆听着毛泽东主席的讲话,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走出“小鲁艺”,奔赴“大鲁艺”。鲁艺人在党的关怀与领导下,下农村、去部队,为人民高歌,为抗战怒吼,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史诗性经典之作。歌曲《南泥湾》是鲁艺劳军秧歌队为三五九旅战士唱响的赞歌。歌剧《白毛女》集鲁艺全院精英创排,在解放区、根据地、各军区和野战军剧社连台演出,让战士们深刻懂得作战就是为天下受苦人求解放。
  从1938年到1945年,鲁艺的音乐、歌剧、戏曲、文学、版画等样样成就显赫。《白毛女》《黄河大合唱》《南泥湾》等,成为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精神、民族气魄的经典传世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一大批反映民族解放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对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1938年到1945年,鲁艺作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实施统一战线下的抗战文艺教育,为抗战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他们中的一批人,在战火中成长为人民文艺家,如贺敬之、穆青、冯牧、郑律成等等。
  “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
  “现在,正是我们深入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了。我们将走进前线、工厂、矿山、城市……”1945年9月22日,《解放日报》刊载《文艺工作者到前方》一文,文中这样说。
  抗战胜利后,根据中共中央战略部署,鲁艺师生组成文艺工作团陆续奔赴东北、华北、华南等主要根据地和解放区。其中,尤以开赴东北为多。在佳木斯,鲁艺继续办校,连续办了七期学员班,后化为四个文工团、一个音工团。辽沈战役胜利后,在沈阳恢复“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培养新文艺人才,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来自延安以鲁艺为主的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与国统区文艺工作者胜利会师。参加会议的9个代表团、824名代表中,来自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有180余人。
  “……你们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7月6日,毛泽东主席莅临大会,在讲话中这样说。
  从鲁艺出发,从延安出发,延安革命文艺工作者走向新中国,延安革命文艺进入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广场上,20余条射线围绕着鲁艺这颗文艺“红五星”延伸。在新中国文艺发展的道路上,从鲁艺走出的艺术大师、文化巨匠、文化单位组织领导者等分布在九州大地,陆续建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文学艺术院校、剧院等传承机构,构建起新中国文艺建设发展的脊梁,谱写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辉煌篇章。
  让鲁艺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灿烂光芒
  85年过去,站在东山顶上鸟瞰延安鲁艺文化园区,鲁艺教堂高耸入云,延安文艺纪念馆宏伟典雅,东山革命文艺家馆群错落宁静……
  2014年,延安市启动中国革命文艺家博物院和鲁艺文化园区项目建设,实施系列革命旧址维修保护工程和革命文化传播工程,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旧址、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东山革命文艺家博物馆群和青少年研学陕北民居窑洞体验、西山革命文艺家体验实践基地先后开放。延安文艺纪念馆建成,吴为山院士工作站、中国版画研究中心等相继落成。
  “他(冼星海)自己不能回来,指挥棒代他回来了!”冼星海音乐指挥棒回赠鲁艺,他的女儿冼妮娜泪眼潸然地说。2014年以来,鲁艺文化园区共征集各类文物、史料和艺术品3万多件,其中文物5000余件,有冼星海音乐指挥棒、毛主席给鲁艺孩子起名字的回信等等。修复纸质文物227件,征集文物图像采集全部完成,1437件文物分类分级、建档立卡、数据录入基本完成。
  延安高度重视文物科研工作,先后编撰出版《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资料汇编》等十余部书籍。策划举办《“光辉岁月——庆祝建党100周年”澳门收藏家革命油画艺术展》《新中国文艺从这里走来》等30余场线下线上专题展览。创新方式讲述鲁艺故事。组建首支红色文化志愿者队伍,组织“鲁艺大课堂”等社教活动650场(次),园区累计接待游客52.5万人次。在《开讲啦!》等栏目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央视、新华网、学习强国等推出《鲁艺故事大家讲》《人民的艺术》等系列短视频、纪录片,让鲁艺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弘扬鲁艺精神,新时代延安文艺再出发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新时代,延安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10·15”讲话精神,积极弘扬鲁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行,为时代放歌,创作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力作,充分讴歌时代、讴歌生活、讴歌人民。
  文学创作《路遥传》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人文社科双十佳”好书名单;《春季里那个百花香》荣获第四届柳青文学奖中篇小说奖。陕北民歌系列微电影《东方红》《兰花花》等荣获36项国际国内电影奖。陕北道情《一条棉被》问鼎第十九届中国文化艺术群星奖,陕北说书《看大桥》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推出了《百年畅想》《守望》《情系陕北》等大批原创优秀音乐作品……
  新时代,延安文艺人才辈出。全市11个市属文艺家协会有国家级会员187人、省级会员1085人、市级会员3521人。他们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走进农村、社区、军营、学校、厂矿、机关等送艺术送欢乐送慰问,打通文艺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仅2022年,直接服务基层群众2万多人次,深受老百姓喜爱。
  站在新起点上,延安人民坚持用鲁艺精神守护鲁艺、发展鲁艺,激励更多文艺工作者不忘鲁艺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创作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让人民文艺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