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11日
汇聚起红色传承的磅礴力量
——延安双拥工作综述
    ●在延安八一敬老院休养的老战士高志昌为延安实验小学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驻延部队与共建小学开展“军营一日”活动
    ● 我市举办“宝塔魂双拥情”庆八一军民联欢会

    ●武警延安支队官兵在宝塔山下巡逻
  ■ 付艳雨 崔延梅 记者 刘彦
  “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那)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当欢快喜庆的《拥军秧歌》响起,延安军民鱼水情的动人场景不断闪现、持续蒸腾。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双拥运动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特有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军爱民,民拥军,双拥光荣传统历岁月沧桑而不变,经时代变迁而弥坚。2020年,延安市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踏上新征程,延安新时代拥军秧歌更加嘹亮。
   在赓续优良传统中砥砺前行
  1935年10月,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到达延安。黄土地上的人民欢呼:这是我们自己的队伍,我们的队伍回来了。
  “我们自己的队伍”,给人民力量,给人民希望。从此,最后一碗米要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要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要盖在战士身上……军民团结,铸就了坚固的钢铁长城,成了战无不胜的力量源泉。
  延安用五谷杂粮滋养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80年鱼水情深,80年水乳交融,“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放射更加璀璨的光芒。
  以初心使命筑牢新时代双拥工作政治根脉。作为双拥运动发祥地,延安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党管武装述职、市委常委议军会、双拥工作领导小组会、军地联席会和党政领导走访慰问等制度,把双拥工作划入退役军人事务局,形成一把手负总责、党政军齐抓共管、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基层单位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用红色基因丰富新时代双拥工作内涵。充分发挥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功能作用,深入挖掘红色基因,组织延安八一敬老院老革命军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举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故事大家讲”等主题活动,赴全国各地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延安故事”活动,受教育人员数以千万计。延安精神“小小讲解员”成为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和革命薪火的鲜活旗帜。
  用宣传氛围增添新时代双拥工作活力。把双拥宣传作为城市名片打造,固定宣传“靓”起来,投入1500多万元设立大型双拥公益宣传牌、宣传灯等,新建改建一批双拥公园广场道路,重新打造双拥宣传街和军民共建路。流动宣传“动”起来,在全市电子显示屏、楼宇电视,公交出租车及公交站点等投放双拥创建标语口号。活动宣传“热”起来,抓住重大节点节日广泛开展双拥主题实践、军民联欢和烈士公祭等活动。典型宣传“带”起来,涌现出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高树丽、陕西省爱国拥军模范师燕、最美拥军人物呼荣碧等一大批双拥典型。
  共筑新时代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
  丰富双拥创建内容载体是延安双拥工作的又一特点。全市上下紧贴部队需求,创新载体开展拥军活动。
  倾力支持国防军队建设。把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应有之责、分内之事,为空军某部拨付19.6亿元建设资金,重新设计修建军民两用机场;为武警某队划拨土地150余亩,解决部队营房建设用地问题;把部队建设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投资2亿多元修建延安民兵训练基地……帮助部队解决土地划拨、天然气引接等问题31个。做好军用饮食供应保障工作,打造“双拥菜乡情”“拥军肉”项目。2021年延安市军供站被评选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破解“三后”问题体现新作为。严格落实政策,全部安置军转干部和符合条件的952名退役士兵;为6837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1.8亿元,组织3312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参加职技培训,4544名退役军人参加高职扩招。开展退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服务招聘会64场次。进一步保障随军家属落户延安后首次就业安置。全面落实中省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规定、优惠政策。
  荣誉体系建设展示新靓点。组织评选“最美退役军人”“最美拥军人物”等62名先进典型。积极开展慰问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活动,慰问品慰问金达2833.52万元。援助困难退役军人及其家属688人,慰问困难烈士家属遗属600余名,发放关爱金慰问金286.85万元。广泛开展送喜报送新兵迎退役老兵活动,为790余名立功受奖人员家庭送喜报。
  社会化拥军呈现新气象。全社会力量参与爱国拥军活动,延安爱国拥军协会是全市首家爱国拥军社会组织;30多家民营企业组成拥军志愿队,130多个单位与驻地部队结对共建;黄陵有“红嫂拥军志愿者协会”,志丹为驻县部队官兵开辟就医绿色通道;太和山道观30多年拥军不间断……全市拥军组织自发开展各类拥军活动,为社会化拥军注入不竭动力。
   军地合力共享双拥成果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铸刻在《为人民服务》讲话纪念广场上的这句话,也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驻延官兵的心上。他们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与延安人民以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乡村建设,大有所为。延安军分区为黄陵县三个帮扶村协调资金12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空军部队在延川县永坪镇开展“蓝天携手春蕾、助力脱贫攻坚”活动,援建学生宿舍楼、筹建留守儿童快乐家园等。武警延安支队在安塞区砖窑湾镇金盆湾村投入近120万元,开展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党建、教育等帮扶项目。
  平安建设,勇担重任。驻延部队组织官兵积极参加延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军警民联防联治,建立联防协作机制和工作预案。武警部队担负全市20多处重要目标安全保卫任务,1000余名官兵常年战斗一线,几十名特战官兵分组常年巡逻在市区重要区域,以使命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捐资助学,彰显真情。延安军分区积极开展百村扶贫、百校助学、百馆共建活动,为共建学校争取资金16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37人,捐赠图书资料1.5万册,定期组织民兵整修学校操场,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青少年学生国防观念。
  文明实践,示范表率。驻延部队积极参与各项城市争创活动,在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十佳魅力城市”和“十大文化影响力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抢险救灾,急当先锋。武警延安支队与公安部门建立抢险救灾军地协作机制,实施110接警台、实时路况、民情社情等信息共建共享。延安军分区和13个县(市、区)人武部成立防洪救灾、医疗救护、矿山抢险、森林防火等14支民兵应急救援分队。
  这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将奋发向前的力量深深注入延安人民心田。
  在忠诚践行使命宗旨中接续奋斗
  “要发扬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汇聚强国兴军强大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延安军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全力书写双拥工作新篇章。 明确创建目标,形成双拥创建合力。制定出台《延安市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十连冠”活动实施方案》《延安市创建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十连冠”任务分解表》,分解任务,细化分工,夯实责任。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重新修订《延安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建成双拥创建工作联络员体系,形成党政军领导挂帅、职能部门各司其职、联络员积极落实的强大创建合力。
  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基地。作为全党全国全军和各族人民回望延安的红色殿堂,延安革命纪念馆历史资源丰富详实,展陈形式多元新颖。收集梳理延安时期重大史实、重大战役、人物传记等20余万字。开设第一课堂,帮助部队官兵植入红色基因、系好军旅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创举。依托“西部海员培养基地”培养各类航海人才5840人,将延安建成西部航海人才培养基地、航海文化传播窗口、海军军士培训阵地。作为海军、武警和空军定向培养士官定点院校,累计培养海军、空军和武警士官人才2188名。
  海军“延安舰”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标杆。与海军“延安舰”建立共建关系,组织近百名文艺家为“延安舰”创作书法、油画、剪纸等作品372幅,创作舰歌2首,高质量完成“延安舰”通道文化建设。积极协调延安精神研究会专家赴海军部队开展“弘扬延安精神,筑牢新时代军魂”延安精神宣讲活动,在部队和官兵中引起热烈反响。
  延安南泥湾机场成为军民共建共育新名片。延安南泥湾军民合用新机场于2018年11月建成投用,累计开通运营航线30条,通航城市34个,包括4个直辖市、20个省会城市及10个旅游热点城市,省会及直辖市覆盖率高达75%。累计完成航班运输起降20663架次、旅客吞吐量168.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35.5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要代代传承下去。”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军说,作为双拥运动的发祥地,延安更要以出色成绩高标准高质量谱写新时代双拥工作新篇章,为强国兴军汇聚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