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艺术学院成立的时候,延安还是一方贫瘠而神奇的土地,各地一拨又一拨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便如同那一道道小溪的浅吟低唱,汇聚为文艺救亡的壮阔波澜。《兄妹开荒》《白毛女》《东方红》《延安颂》《黄河大合唱》……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喷涌而出;艾青、蔡若虹、周巍峙、吕骥、柯仲平、罗工柳、古元、王昆、李焕之、光未然、欧阳山尊、王朝闻、刘炽……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从此定格史册。
那时,在吴起、在安塞、在洛川、在三边……每有演出,观者云集;每有朗诵,听众纷涌;每有画展,盛况不衰。郭沫若禁不住挥毫赋诗:光明今夕天宫府,听罢秧歌醉拍栏!
相伴着青春淬炼的深情讴歌,相伴着风雷激荡的红色篇章,中国文艺从此一扫低沉、哀怨、缠绵,奠定了高亢、明朗、激情的基调。延安文艺,赓续五四传统,承袭长征精神,发扬左翼思潮,拓展苏区文化,汇流陕北风貌,为新中国文艺事业奠定了不朽的基石,为新中国文艺走向普及、繁荣指明了方向。正是凭借这种精神,80多年来,文艺战士们唱出了“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文艺建设者将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建设成文化大国;文艺工作者勠力与共,继续将中国文艺事业推向一个光辉的新阶段。
这一切实践和理论、丰功和伟绩,都缘于81年前那个鲜花盛开的5月,在延安中共中央办公厅门前的黄土坡上,三根木棍支起一盏汽灯,召开的一个文艺座谈会。毛泽东极其重视地给每个参会者写了请柬,并连续作了三次生动而深刻的报告,就是后来成为引领一个大国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万八千多字的著名《讲话》。“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毛泽东的词赋《临江仙》,熨帖地道出了这位共产党领袖对新文艺的清醒判断:中国革命的胜利,不仅“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更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延安文艺座谈会——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关于文艺问题的专业会议,指出了中国文学艺术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这两个语言再通俗不过、意义却十分深远的问题,就是回答中国文艺道路以后如何走的“延安答卷”。当年,面对4万多怀抱报国激情汇聚延安的文化青年,针对他们与现实接触不多、对群众“不熟、不懂”等种种问题,毛泽东以高超的理论智慧,厘清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等基本关系。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作品的源泉是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这些论断,为中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延安答卷”,其实早就走出了延安,走出了上世纪40年代,走出了文学艺术界。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天安门广场,可以肯定地说,80多年来,我党关于文艺工作者与人民、与生活、与实践的关系的本质揭示和前行方向,没有哪一种理论超越了毛泽东提出的这份“延安答卷”,没有哪一种正确思想不是以这个“延安答卷”为渊源的。
时代在前进,“延安答卷”也是新时代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元命题”。放在今天,《兄妹开荒》可能吸引不了哼唱流行曲的嘻哈青年,《王贵与李香香》也难以获得数字化一代的共鸣。时代场景的转换,必然需要文化推陈出新。这正意味着,在体现时代、贴近生活、服务人民上,“延安答卷”需要面对全新的当代提问。
我国出版物、电视剧生产数量都已居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加速递增,文化节会方兴未艾,文化发展成就斐然。然而,繁荣之下,仍有“虚胖”嫌疑。如果电视里尽是长袍马褂、宽袍大袖,或是高级饭店、时尚派对,如何表现时代的深刻变革?如果“山寨”成为创意的源泉,“仿制”成为设计的标准,如何体现社会的文化品质?如果一拥而上建人造景点、主题公园,生搬硬套搞大型节庆,如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正因此,“延安答卷”更显出穿越时代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通过消费进行文化选择。产品没有市场,就意味着不能吸引群众;得到了市场认可,就赢得了群众的掌声。这虽与延安时代艺术家们面对的情势大不一样了,但“群众”这个关键词却始终未变。自认为“现实性”“时代化”的文化产品,如果不能经受市场的挑战,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只能证明对时代体察不够深刻,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格格”红了,男主角就都设计成“阿哥”;一本书火了,所有书名就都带上“那些事儿”……在产品和市场也陷入恶性循环时,终究需要文化工作者制作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来寻求突破。
中国人从来都是靠文化的力量行进的。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放飞梦想的灿烂历史。自从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以来,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格和世界影响的优秀文艺作品激荡着几代人的深情回忆。不论是凡人故事还是宏大史诗,不论是轻声细语还是民族呐喊,不论是个体生命还是英雄群像,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们真实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追求,生动呈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风范,有力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大国形象,用文化力量提升了中国的价值和影响力。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是承载历史的文化力量,更是开拓未来的精神旗帜。而今,一个伟大的中国梦正在贴近大地行走的中国文化中繁衍生根。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高举《讲话》旗帜,按照鲁迅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沿着鲁迅艺术学院85年艰巨而辉煌的道路继续行进,就一定能不断创造出更加灿烂丰硕的文化成果。
(作者系鲁迅文化基金会副会长,曾任绍兴日报社总编辑、绍兴市记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