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1日
让黄河在绿色中穿行
——来自黄河岸边专业造林队的报道之一
    ● 造林队员在悬崖峭壁间运送树苗

  记者 郑鹏 通讯员 梁鹏 张佳威
  编者按
  宜川县处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黄河长达66公里,黄河沿岸气候干燥,山体大都是石质山体,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较为恶劣。多年来,宜川县8支专业黄河造林队腰捆绳索、手拿锄头,坚持在黄河边的陡峭石质山崖上凿石背土、栽树成林,种下近4万亩280多万棵树。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日前,记者前往宜川县对黄河岸边专业造林队进行了采访,现场感受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的黄河在宜川县创造了险峻而壮丽的奇观,但也造就了晋陕大峡谷陡峭的地形和稀疏的植被。
  从2004年开始,多支造林队伍活动在晋陕大峡谷中的悬崖峭壁上,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前是滚滚黄河,他们身背树苗和黄土,让数百万棵希望之树在黄河岸边的悬崖上安了家。黄河沿岸的山峁因之变得越来越绿,黄河水也变得越来越清。
  4月正是春季造林的时间。记者赶去离壶口瀑布不远的晋陕大峡谷采访,山上松柏傲立,郁郁葱葱;山下壶口瀑布水汽蒸腾,气势磅礴,观之让人豪气顿生。
  沿着山路向前走,悬崖上一棵棵柏树迎风摇曳,仿佛向人们展示黄河在绿色中穿行的美景。几分钟后,就到了老窑科造林点,这里由于土层薄、含沙大、碎石多,造林的难度非常大。记者注意到,工人们在背树苗的时候用的是陕北不常见的竹篓。在这里已经干了一个月的造林队员董学宁说,这里基本上没路,树苗只有用四川的竹篓背,树根的土球才不容易被颠掉,种下去成活率才能高。
  树苗栽上了,没有水浇不行。董学宁所在的造林队在山顶挖了一个能蓄100立方米水的大蓄水池,要给这个蓄水池装满水,一辆罐车要跑20趟。
  水有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自然就上来了。董学军休息的时候总会看看他们栽下的树,看着树苗从出现芽点再到长出嫩芽,他的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在自己和其他人的努力下,黄河沿岸越来越绿。
  在离老窑科不远的上岭村,造林队员正往造林点背树苗,为了提高成活率,这支造林队主要栽植耐旱的山杏、侧柏。记者跟随队员向造林点走去,沿路的酸枣刺不时地撕扯着裤腿。到了造林点,记者从裤腿上拔下了10多根带着倒钩的酸枣刺。
  上岭村的造林点是一处高约40多米,坡度约45度的崖畔。造林队员王双民已经在这里栽了一个月的树了,他站在陡峭的崖畔上,刨坑、放苗、填土一气呵成。一天下来,王双民能栽120多棵树。
  王双民所在的造林队有25人,根据今年的任务,他们要栽下20多万棵树苗,队员们每天仅在造林点就要来来回回走1万多步。但看着一座座的山头“站”满了自己栽下的树苗,想着上岭村今后春天漫山都是山杏花,冬天山头依旧绿油油的样子,王双民和他的队友们每天都觉得累并快乐着。
  2019年以来,宜川县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39.7万亩,近年在壶口瀑布西岸5公里范围内就造林2.7万亩,苗木成活率达到90%以上。宜川的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20.1%提高到如今的59.6%,实现了宜川区域在卫星版图上由黄变绿再到深绿的治理效果。
  据宜川县林业局总工程师袁国荣介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黄河沿岸第一重山脊直观坡面现在基本上实现绿色全覆盖,彻底改变了黄河沿岸灰色主基调。多年来,他们探索实践出石坑客土,蘸浆、埋苗这一套黄河沿岸石质山地造林的成熟的技术,将石质山地困难立地(困难立地指造林困难的立地类型,包括高陡荒坡、风沙侵蚀土地、石漠化山地、滨海滩涂、干热河谷、干旱贫瘠石质山地等。)造林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0%左右,为黄河沿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让黄河在绿色中穿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