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8日
墨香依旧在 数字已然“红”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上线记
  记者 贺秋平 殷宇峰
  8500余万字、超过11万篇文章、1.4万多个版面……4月24日,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正式上线,成为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延安精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红色资源宝库。
  启动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建设
  连日来,延安迎来大范围雨雪天气,导致气温骤降。4月24日,虽然寒意阵阵,延安大学的校园里却热潮涌动。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等地的专家、学者及师生代表等,济济一堂,共同见证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正式上线。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境内红色资源富集,特别是红色文献资源非常丰厚。仅延安大学图书馆就收藏了延安时期3000多种、2万多册红色文献资料。一张张泛黄的报纸,一行行生动的文字,详细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深入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这些红色文献资源,是延安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发布会上,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锁说道。
  让数字赋能红色文献保护与利用,势在必行。2016年,延安大学正式启动了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项目。项目一期重点建设了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收录了《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日报》三大中央党报党刊,涵盖了延安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学校先后组织300余名学生完成了8508万字、11万余篇文章、14034个版面的录入、校对和分类标引工作。新颖的版式、全文检索功能、多维度揭示,成为数据库的显著特征。
  克服困难,建成红色文献资源宝库
  数据库建设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化项目。延安时期用马兰纸印刷的报纸、自制的油墨等,使得印刷质量较差,很多字迹都已模糊,而且有的是手刻版,有的是竖排版,繁体字和简体字交叉,给光学字符识别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此,项目组走访了上百家国内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数字化加工公司,对光学字符识别技术、数字化加工流程和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参照相关标准规范,制定了项目的数字化加工标准,和一录两校二审的质量控制方案,确保目录数据的零错误率和文本数据万分之三以内的错误率。
  该数据库不仅是集党报党刊保护、传承、传播为一体的红色文献平台,是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延安精神的重要红色资源宝库,也是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生动教科书。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贾翠玲介绍,建成后的数据库具有图文对照、全文检索、主题分类导航、非文字部分展示四大功能,可以进行多维度检索,非常便捷、高效。
  为红色文献保护注入数字动能
  在当天举行的研讨会上,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上海图书馆、西北大学、中国延安学研究中心的多位学者,先后以《红色文献数字化助力新时代党史研究》《探寻延安红色文献数字化进路的成功实践——评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等为题作主旨发言,对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是一个融合保护与传承、传播与教化、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红色文献数据平台,是一项体量宏大、内容权威、界面清晰、功能强大、图文并茂、特色鲜明的红色文献专项工程。”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梁星亮教授表示,数据库的建成及推广使用,为国内红色文献资源的数据化转型、智能化加工、体系化开发和产业化利用树立了新标杆,也为更好发挥延安时期红色文献的数据要素价值、优化升级红色文化产业链注入了数字动能。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宝贵的红色文献资源,对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人才培养、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建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收集和整理延安时期的各类文献资源,坚持红色资源科技赋能,着力打造国内最为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收藏地、最为便捷的红色文献资源数字服务平台,为红色文献保护和利用作出延安大学新的更大贡献。”张金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