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绿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提高核心素养的同时认同红色文化,主动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读写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六步教学法”。
“读写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就是指通过读写融合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读和写融合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从而激发起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之情,主动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历史使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下面我以《回延安》为例具体谈谈如何通过“读写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六步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红色基因。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自主学习探新知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学案设计的预习题,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诵读感悟初步赏析独特的写作手法。
二、课内阅读落素养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内阅读教学落实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初读知音:出示标注了重音和划分好节奏的《回延安》诗歌,教师范读第一章,学生齐读其余四章。读完后教师点评、纠错。
(二)再读悟情
1.读诗悟情:出示学习任务:五部分内容各表达了作者对延安怎样的情感?请试着用“ 延安”的格式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2.解题明志:出示学习任务:请结合作者和创作背景谈谈你是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回”字的?作者通过写这首诗想表达对延安怎样的情感?
3.请同学们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融入诗中,再读一遍诗歌,读出诗情。
(三)三读明法: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诗句大声朗诵一遍,并说说喜欢它的原因,教师点评,顺势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总结如下:
1.本文创造性地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教师介绍信天游的特点后边唱边讲,让学生对“信天游”有进一步了解,并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比兴手法也有初步了解。
贺敬之创造性地运用“信天游”的形式,并赋予新意,产生了良好的表达效果。教师讲解本文的创新之处,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比兴或起兴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2.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教师出示赏析示例,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运用了夸张、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赏析。
3.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场景描写间接抒发情感。
教师出示赏析示例,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4.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具有地域特色,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民俗内涵。
教师分地名、小吃、服装、风俗、庄稼和方言词汇几方面举例,让学生从课文中再寻找类似的词语,进一步体会这一特点。
这个环节是由读导写的关键一步,意在通过带领学生梳理写作方法,让学生对每一种写作方法形成具体可感的认识,为后面的写作奠定基础。
三、范文导引明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两步走,分别是出示写作要求和出示教师范文。意在以写促读。首先出示写作提示和要求,让学生明白要求写什么,怎样去写。然后出示教师范文,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产生内驱力,然后开始构思作文。
四、课外阅读育赤心
(一)教师提供写作素材。此环节意在以写促读,教师提供写作素材,是为了帮助学生在“1+X”群文阅读中寻找写作素材。
1.展示祁念曾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2.展示莫耶的诗歌《延安颂》。
(二)学生上网查找资料,重点了解宝塔山、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居、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等革命遗址,了解延安的革命史及延安精神,了解刘志丹、谢子长等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三)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并请导游讲解,进一步深入了解延安的革命史。
五、写作实践表赤心
“写作实践表赤心”是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写作素材的基础上,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结合教师提供的写作素材,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创新表达。写好后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点评。
六、回归课文提素养
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激情诵读课文,读出豪迈之气。读后回顾所学内容,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由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融合,全面落实了核心素养。具体说,第二个环节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第二个环节向第三环节过渡时注重思维能力的提高,第四个环节和第五个环节则促进了学生审美创造能力的提升。第六个环节既促进了知识的整合,也促进了素养的全面提升。六个环节合起来,以红色群文阅读拓展了学生的阅读广度,激发了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之情,让学生充分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为了革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认同革命文化,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