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小小讲解员张雨萌,我现在在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为你讲述《一张照片背后的父子深情》。
这张照片里的人是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岸英。大家都知道毛泽东一门为中国革命奉献了六名烈士,其中就包括他的儿子毛岸英。
毛岸英于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妈妈杨开慧被捕入狱,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岸英兄弟流落街头。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被组织找到后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之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1946年1月,岸英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阔别二十多年岸英向爸爸汇报自己在莫斯科学习和生活的情况时,由于长期在国外生活,汉语说得不太流畅,交谈中还常要加上几句俄语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主席听不懂俄语,不时转过头望望自己的秘书,精通俄语的师哲。师哲很快将俄语译成汉语,主席还不时地用他那浓重的湖南腔,也学着说上几句俄语,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谈话间,师哲提出给毛泽东父子照张相,主席点头同意,于是历史的瞬间凝聚在镜头里。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拍完照片,主席望着儿子白白净净的书生面孔,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劳动大学。在这所大学里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东西。”
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自己背着行李,带着小米和劳动工具,徒步去二十多里外的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
就这样,分别了近二十年的父子在刚刚团聚不久又挥手告别。
在农村这所劳动大学里,毛岸英拜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为师,虚心向他学习各种农业生产技术,并坚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挖地时,双手打满了血泡,他便用手巾一包,咬着牙继续干。由于他勤学好问,很快就学会了干许多农活,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想,增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毛岸英背着自己生产的金黄金黄的小米,也是一张实实在在的“毕业证书”回到延安,交了一份令父亲十分满意的“答卷”。主席望着儿子黑里透红的脸和布满厚茧的双手,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
爱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主席对子女的爱,是深沉、细腻而严格的。当童年的岸英跟着母亲杨开慧烈士坐牢时,他焦急牵挂;少年的岸英领着弟弟流浪于上海街头时,他委托组织四处寻找;岸英留学时,他写信寄书,勉励教育;在延安时,他严格要求岸英,不能吃小灶和中灶饭,只能拿着碗筷到大灶就餐;教育岸英不能有任何的优越感,主席的儿子和农民的儿子是一样的。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让儿子回湖南老家,看望邻里乡亲,看一看开慧妈妈;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送子出征,投入到解救朝鲜人民的火热战斗中。当岸英血洒异国疆场的噩耗传入国内时,这位父亲忍受着失去爱子的巨大悲痛,说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话语:“岸英是我的儿子,可他首先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死得其所,死得值得。”多么博大的胸襟,多么高尚的情怀啊!
1986年,李娜回到延安,当她站在父亲和哥哥合影的这张照片前,她哭了,我们也哭了,在场围观的观众都哭了。
几十年过去了,伟人们相继离开我们,可王家坪旧居的那棵老柳树却依然默默地守护着这张照片,诉说着凝结于这张照片中的父子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