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南沟:“生态饭”越吃越香
记者 刘彦 干雄焱
安塞南沟景区(局部)
“哇,好绿的山,好清的水,还有迷人的稻草人和可爱的大恐龙……”5月1日,延安市民李桂芳带着孙女刘雨婷到安塞南沟景区游玩,孩子一进景区就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李桂芳说,“五一”假期带孩子来南沟,就是想让她在南沟的乡村美景中好好地撒个欢儿。
这个“五一”,延安周边乡村旅游异常火热,安塞区南沟景区尤其火爆。南沟景区综合部负责人路国军告诉记者,为了给广大游客提供良好的入园体验,南沟景区在“五一”之前就对景区设施设备进行了全面修缮改造,同时邀请设计师全新打造了集观赏、探险为一体的稻草王国、风车海洋和恐龙世界,还准备了地道的安塞腰鼓和陕北民歌表演,将生态、网红、游乐等融为一体,吸引了更多游客走进南沟。
“每天客流量最少都在2000人以上,多的时候达到了8000余人,‘五一’假期游客总计超过3万人,人均消费60元左右,总收入超过了180万元。”路国军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没有人能想到,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交通靠走,通信靠吼”的典型贫困村。当地有“三难”:出行难、娶媳妇难、村干部干事难。
时针拨回到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南沟村大部分窑洞严重受损,整个村子一度陷入困境。也正是这场大灾,将南沟村逼上了“穷则思变”的变革之路。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南沟村调整了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实施退耕还林,改善生态环境,全面启动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增收,南沟村建成了休闲垂钓园、沙地摩托车、木屋酒店等项目。同时,建成塞北牧场和千亩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为改善生态环境,南沟村新建蓄水坝7座、完成植树造林和林分改造1.2万多亩。山青水绿的南沟村,不仅让村民收获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感,也反哺了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共同致富,南沟村按照“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通过流转整合土地资源,使之成为集体资产,将土地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形成入股资产实现分红收益,将农民变成股东。村里组建了劳务合作社,长期安排村民在园区、景区工作,将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村民入股有分红,务工有工资,经营有创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末的4653元增加到2022年末的1.95万元。
“这些年,我们坚持兴修水坝、改造林分、种花种草,全村植被覆盖率达到70%以上,村容村貌显著改善,过去的荒山荒坡变成了绿水青山。”南沟村驻村干部张光红带着记者漫步村中,蜿蜒曲径绿茵环绕,叠绿山峦碧树连天,粼粼水波绵绵荡漾,千亩果园碎果初结,空气清新自然,盛景如画多娇,让人不由得沉醉于陕北乡村风景的美好。
从荒山荒坡到漫山花果,从“三难村”到国家3A级景区,南沟村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让全村人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介绍,近年来,南沟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扶贫经验交流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国家3A级景区,成为陕北地区乡村振兴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典型和缩影。自2015年以来,南沟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亿元。
南沟生态游、乡村游在给游客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也给南沟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带来了更高的家庭收入。“村上30%的村民都靠生态游、乡村游实现了村中就业,开农家乐,当司机,还有在景区内干保安、保洁员、厨师等工作的,大家不出村就能找到好工作,挣到好工资。”张润生说。
这一点,南沟村民、景区生态酒店厨师长李佼利一家感受尤其深刻。记者在生态酒店后厨见到李佼利的时候,他正忙着给游客准备晚餐。
“我们家一共有4个人在景区打工,我是酒店的厨师长,一个月能挣8000块,我父亲看护垂钓堤坝,母亲打扫办公区卫生,一个月工资各有2000块,我嫂子是客房部服务员,每个月挣3200块,我们一家一年在景区就能挣到十七八万元。”李佼利说,在景区打工,不仅挣的比外面揽工多,还能就近把老人照顾好。他觉得挺好。
收入数字更能说明南沟人“生态饭”的含金量。2022年年底,南沟人均可支配收入1.95万元,其中仅生态游、乡村游这一块,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超过6000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到2022年的55万元。经过多年的探索,南沟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态发展之路。许多来南沟的农业专家评价,南沟村实现了从荒山荒坡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为陕北地区实施乡村振兴贡献了“南沟实践”。
“可以说,我们南沟人现在不仅吃上了‘生态饭’,而且越吃越香。”张光红说,南沟村将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山地苹果产业,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力争到203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达到200万元以上,让南沟人的“生态饭”吃得更加香甜,更加可持续。
“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过上了好光景。”舒心的信天游从苹果园里飘来,正忙着给苹果树疏果的刘润喜说起生态种植头头是道:“以前栽下树就不管了,收几个算几个;如今一年四季,拉枝环切、疏花疏果,专家准时到地头,不好好学都不行。”
“果园里用的肥料都是有机肥,光羊粪就拉了好几车。什么太阳能杀虫灯、防雹网、套种油菜、果树认养……新时代要当好新农民,不跟上‘现代化’跑不行了。”
几年前还是贫困户的刘润喜,如今已成了村里的苹果种植大户,去年收入25万元。南沟焕发出来的活力,让他觉得“地还是那块地,从前是土里刨食,现在可是在土里刨金了”。64岁的他过光景的劲头更足,他用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南沟时的话语表达心声: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