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区周边环境更加宜人 通讯员 加向前摄 记者 高乐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春日的阳光,洒在宝塔山上。山顶飘扬着的鲜红党旗,与宝塔山、延河水一道,见证着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如星火一般汇聚于此,重温入党誓词,接受红色教育。
延安是一块红色沃土。宝塔山、杨家岭、枣园……不仅铭记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更积淀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坚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认真履行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来陕回延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发扬新时代干部好作风,大胆创新,积极作为,以守护好中国革命精神标识为重要使命,以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抓手,用心用情用力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推动延安新时代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今年2月,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被授予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春光和煦,空气微凉。3月18日早晨,一群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子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中央大礼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聆听着杨家岭革命旧址的故事。
在延安,像杨家岭这样的革命旧址共有445处,它们承载着党的光荣历史,是激发干部群众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拥有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级别最高、内容最为丰富的革命旧址群,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要管理好、研究好,结合现实讲好杨家岭的故事、讲好党的七大的故事。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安革命文物工作的殷殷嘱托,始终履行革命文物保护和红色文化传承的职责使命,坚持学思践悟,心怀“国之大者”,把牢正确政治方向。及时跟进、认真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坚决把“两个确立”贯穿革命文物工作全过程,确保延安革命文物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条名为守护的奋进之路”
革命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如何用好革命文物这一载体,更生动、更具体、更鲜活地讲好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在做实做细文物基础工作,深入开展革命文物专项调查和纪念设施排查的基础上,编制出台《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实施方案》等,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个规划深入融合,推进“多规合一”。同时,配合修订颁布《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延安市实施〈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使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坚持保护第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实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推进鲁艺、西北局等片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整体展示,全市254处市保以上革命旧址中107处已得到维修保护,最大程度呈现革命旧址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延安鲁艺革命旧址东西山维修保护工程、西北局革命旧址抢险加固工程荣获“十佳案例”和“优秀案例”。
2020年9月,延安成功入选第一批唯一的革命文物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根据规划,今年年底前,延安将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助推革命老区发展的重要典范,以及全国一流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目前,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延安,这座红色革命圣城,正在朝向创建全国一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一座立
体生动的博物馆城” 延安革命纪念馆基本陈列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基本陈列成功入围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延安文艺纪念馆基本陈列入围陕西省第一届博物馆优秀展览……
这是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打造精品展陈,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丰硕成果。
彰显红色文化,管理好革命文物,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就是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让博物馆体系实现新优化。
瞄准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目标,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坚持多元展示,加强革命文物管理。完成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延安文艺纪念馆等4处基本陈列布展;中央党务委员会等27处旧址的复原与辅助陈列;指导吴起、黄陵等县完成张湾子毛泽东旧居、小石崖、高窑子革命旧址等辅助陈列和场景复原。
为构建全域覆盖、主题鲜明、主体多元、层次分明的革命旧址纪念馆体系,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创新共建共享发展模式,积极与历史沿革单位对接合作,与中央办公厅、外交部、北京理工大学等30余家单位在旧址保护修缮等方面合作共建。同时,强化纪念场馆建设和管理,类型丰富、立体生动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基本形成。
★“一堂鲜活的红色实景课”
今年3月,延安革命纪念馆百集系列红故事《延安·延安》短视频继2022年入选第三届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后,再次荣获陕西文创比赛“特别奖”。这是延安革命纪念馆深入研究和挖掘文物背后故事的一大力作。
为进一步传播弘扬延安精神,延安革命纪念地坚持有效利用,创新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拍摄《延安·延安》百集短视频、《鲁艺故事我来讲》33集短视频,陆续在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推送,在线观看人数均突破1000万人次,真正切实做到让革命文物发声,让历史资料说话。同时,编辑出版了《图说延安十三年》《红色记忆——走进延安革命纪念地》等系列丛书36部19万余册,并通过新华社、央视频等媒体持续推出《红色印记·讲不完的延安》《延安记忆》等微纪录片;鲁艺文化中心主任刘妮登上央视《开讲啦》栏目讲述《文物背后的人民文艺》。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一段历史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承载着一种不朽的精神。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努力运用好革命文物,持续深化延安时期党的历史和延安精神研究。承办组织召开“纪念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80周年座谈会”“铭记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研讨会”和“陕北三战三捷座谈会”等高规格专题研讨会,不断挖掘革命旧址、文物背后的红色内涵。
“云课堂让我身临其境地瞻仰了革命圣地,感受了延安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用无悔的青春创造美好的未来。”在“传承红色基因 云回圣地延安”——青年学子“云学”延安红色场馆活动启动仪式暨延河联盟高校师生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会后,北京理工大学一位学子有感而发。活动中,学子们通过远程连线的方式“云回”延安,“云学”红色场馆,上好“云思政课”。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强化教育功能。建立馆校合作机制,与“延河联盟”高校开展“延安精神云思政课”活动,助力党史学习教育和国防教育。组建延安精神宣讲团,先后宣讲1000余场次,受众600多万人次。精心培育“小小讲解员”近万名,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延安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党员干部104.3万人次来延接受红色教育,汲取精神力量,提高党性修养。
★“一场映照初心的融合之旅”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何运用新科技手段让革命文物焕发生机,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都在探索。
新时代,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坚持创新融合,不断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强化科技应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等9处旧址实现数字化展示,文物陈列的互动性和体验性不断增强,让文物更好地“说话”。
位于延安市西北延河东岸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成开放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利用丰富的馆藏文物优势,于近年推出了云端数字展览馆。截至今年3月,数字展馆的“云上”浏览量已经超过4800万次。
围绕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革命文物处积极推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举办精品陈列展览、革命旧址云上展、“开学第一课‘红色故事’进校园”等活动,为群众办实事369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同时,建成宝塔山、杨家岭等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品质、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全面提升,并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聚焦重要接待和重大活动,加强革命旧址景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升旧址、纪念馆免费开放服务品质,着力实现博物馆免费开放服务标准化、公益化和均等化。
一处处革命旧址诉说峥嵘岁月,一件件珍贵文物蕴藏不变初心。革命文物正在延安这个“红色基因库”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绽放出夺目光彩,为我们照亮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照亮不忘初心风雨兼程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