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窑洞写作 ●《论持久战》部分版本 《论持久战》是1938年5月,毛泽东集中全党的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撰写的一部重要军事理论著作。
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就指出“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内还有些人存在着“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在国民党内有人叫嚷“再战必亡”,有人则幻想依赖外援迅速结束战争。台儿庄战役胜利后,有人认为徐州会战是“准决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此外,共产党内也有人过高地估计中国的力量,过低地估计日本的力量,存在着轻敌思想。
为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揭示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为全国人民指明胜利的方向,毛泽东于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首先,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场战争双方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根据敌我双方存在的相互矛盾着的各种因素,毛泽东科学地预见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并为这三个阶段描绘了一个轮廓。同时毛泽东还断言:“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实际发展完全证实了这一科学预见。
关于如何进行持久战和如何发扬自觉的能动性以争取战争最后胜利等问题,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政治目的,离不开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普遍深入的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其次,毛泽东就全国抗战的三个阶段说明,战略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是以运动战为主,以游击战与阵地战为辅,而战略相持阶段则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与阵地战为辅。在整个战争中,正规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依靠正规战,尤其是运动战,但这不是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游击战的战略作用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成正规战,即向运动战发展。我军的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最后,毛泽东进一步突出阐明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量是要人去掌握的。”“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论持久战》首先在1938年7月1日出版的《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全文刊出,同月延安解放社出版单行本。1939年1月重庆新华日报馆出版订正本。1938年7月9日,毛泽东为订正本写小注:“此书是最后校正本,与《解放》报发表的,有某些小的字句上的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论持久战》以原题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