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年轻人来说,看一场周杰伦的演唱会是一件浪漫且有意义的事,然而打开购票软件,翻倍的票价甚至买不到票,不禁让粉丝疑虑:为何想看一场演唱会就这么难呢?这其中有热门明星粉丝众多的原因,但也不乏热门演唱会门票被“黄牛”垄断,真正想看演唱会的人却购票无门。粉丝盛宴变成了“黄牛”狂欢,好不容易放开的演出市场,不能以这种方式“复苏”。打击“黄牛”非法倒票,已成为规范票务市场的当务之急。
随着文旅市场的复苏,国内演唱会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都较去年同期明显上涨,一些热点演出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然而,粉丝“掐点抢都抢不着”的门票,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却能买到,只不过票价高得令人咋舌。
近些年来,“黄牛”非法倒票,已经形成灰色产业链。他们有的操控完整的人工抢票产业链,雇用人员进行抢票,拿到票后再高价转卖;有的利用技术手段大量刷票,之后再转卖牟利;更有甚者,他们与主办方、售票平台沆瀣一气,内外串联,恶意压票,刻意抬高票价出售,严重扰乱了演出票务市场。
非法倒票能获利,根源在于演出票能够私下自由流转,所以治本之策还得靠“强实名”,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不得转赠转售。就会从根本上杜绝“黄牛”的生存空间。这倒不是什么新办法,想当年,无数倒卖火车票的“黄牛”,就是在“强实名”的规则下消遁无形。
当然,演出票务市场不是火车票市场,后者公益性更强,购票规则要突出保障机会公平;而前者商业性更强,这对制度设计提出更多元的要求。例如,一些演出设有一定比例的内部赠票,要求这些赠票匿名且允许流转。而按照文旅部的最新规定,“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营业性演出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70%”。如果一步到位实行“强实名”有困难,那么是否可以探索实行“双轨制”,即对这至少70%的公开销售门票,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从而消解“黄牛”的生存空间。
从技术上来说,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并没有什么难度,铁路出行“身份证+刷脸”早已广泛应用。关键是要有改革动力,并精心筹划好正常购票观众退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保护等配套制度。期待相关部门不断摸索出更合适的方案,系统长远地解决演出票务市场的“黄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