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宜川大地,草木葱茏,果树满塬,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
驱车爬上宜川县云岩镇太吉坡,很快便到了北赤村。宽展的塬面让人眼前一亮,道路两旁平展展的田地上竖立着一排排水泥杆,田间地头,机声隆隆,人声鼎沸。炎炎烈日下,人们正在栽苹果树。
难以想象,去年还是一眼望不到边枝繁叶茂的苹果园,几个月后,竟然成了正在栽树的新地。
挖老树,栽新树。这便是宜川县千亩新品种苹果改良示范基地。
踩着松软的土地,村民李刘保带着五六个亲戚忙活着栽树。量株距定树坑、挖坑上有机肥、树根蘸酱栽植、培土浇水,几个人分工明确,技术熟练,三四分钟一棵树就栽好了。“这棵树根太长,需要剪短点。这棵栽的方向不对,苗木接口要朝南。”果业技术员在田间来回指导着,提醒他们一定要按照技术要求把树栽好。
趁着喝水的空闲,李刘保说起了他家果树改良的经过。他经营着12亩苹果,果树长了近30年了,腐烂病严重,果品下降,年份好的时候才能卖七八万元,远不如以前了。今年镇政府动员他们栽新品种,并带他们到洛川、千阳参观学习。说实话,要挖掉原先还能结苹果的老树,李刘保真舍不得。再一个,建新园每亩地得投资8500元,10亩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他一次性拿不出来。但有政府的贴息贷款,统一搭建防雹网,通了滴灌,还提供苗木和化肥,李刘保就下定决心,和大家一块换了。“耽搁了这个机会,自己单干更难了。这10亩地,我主栽福布拉斯和阿珍两个品种,授粉树是巴克艾,相信三五年后就有好收成了。”李刘保说。
“村里刚回来一车苹果苗子,还没有领到的和没有领够的,到广场来领。”广播里传来了响亮的通知。李刘保给帮忙栽树的亲戚安顿了几句,就开上三轮车拉树苗去了。
在北赤村广场,华圣公司送树苗的集装箱卡车前,停放着五六辆拉树苗的三轮车。驻村第一书记刘海臣念着村民姓名、果树数量,村干部接过从车上抱下来的树苗,清点后,帮忙装上了三轮车。
“这两天,每天都拉回来两车树苗。苗木成了抢手货,一个来小时就分完了。”包村干部马彦国看到热情高涨的群众,露出了笑脸。“大伙3个月的艰辛总算没有白费,再有五六天就栽完了,可以睡个安心觉了。”
从决定挖老树建新品种示范基地,到做群众思想工作、带领外出学习、开始挖树、平地、搭架子栽树,共平整地界108条,整合生产路13条,迁坟34座,新增土地95亩,涉及57户群众700亩土地。3个月时间,干群齐心协力,跑出了宜川县果树改良北赤村的“加速度”。
面对推进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和困难,他们破解了群众不支持、小田并大田、迁坟腾地、苗木选定、合作化经营、信访矛盾、乡村文明治理等方面难题。
在与北赤村隔沟相望的堡定村矮化自根砧苹果示范园里,去年栽植的168亩烟富8号苹果树整齐划一,根壮叶繁,长势喜人。田间黑膜、滴灌铺设成行,又一个标准化果园初具规模。
宜川县辛户村作为全省苹果专业村,因发展苹果早,标准化管理水平高,果品质量好,使该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同样也面临着树龄老化,品种老化,从事果业生产人员年龄偏大,苹果产业单产低、优果率低的问题。果树品种改良,提高机械化生产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从最早栽苹果树建园,到实施大改型、间伐,我们村的这一片土地可以说是全县的一块试验田。”全国劳动模范、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指着眼前新栽的果树侃侃而谈,“今年,我们把这50亩老树全部挖掉了,栽上了17种新品种果树,通过标准化管理和品质、效益对比,持续推动果农自觉改良老果树,栽种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