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地道道的“老陕”,打记事起就与小麦结下了深厚情缘。麦子磨成的雪白面粉,是一日三餐主要食材。馒头、面食、饼子等,凡是用面粉做的,就没有不喜爱的。从幼儿开始形成的饮食习惯,可以说沁骨入髓。随着年龄增长,不但对面食没有丝毫厌腻,反而越吃越爱、越爱越深。出门在外,几天吃不上一嘴面食,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
一
陕西人从骨子里酷爱面食,这是众所周知、自古相传的。遥想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地图板块上的西部边缘,曾有个险些被六国瓜分的小国。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一统中原,一代又一代老秦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身着麻衣粗布,手持长矛利剑,心怀“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豪情壮志,怀揣着大而厚的锅盔,发扬老秦人“血不流干战不休”的昂扬斗志,南征北战、攻城拔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东方帝国。
铁血秦军能取得一系列胜利,干粮锅盔也是功不可没的。士兵将锅盔两边穿绳,前胸后背各挂一个。除了充饥,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时还能把敌军射来的箭“吃”在身上,可谓一举两得。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继承创新和演变发展,锅盔的制作工艺愈发精细,咬上一口内酥外脆、耐嚼劲道、回味无穷,已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佳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遍野沃土、辽阔富饶的八百里秦川,自古便是种植农作物的绝佳场地。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秦人,世世代代辛勤劳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潜心研究出形形色色的小麦食用方式。当你惬意漫步于长安街头,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面食。但稳坐美食江湖头把交椅的,当属美名远扬的羊肉泡馍。落座桌前,拿上洁白底色、金黄花纹的饼子,一边与好友聊天闲谈,一边把饼子掰成黄豆大小的馍粒。掰馍得有耐心,不能着急。如果掰的馍块偏大,后厨师傅就会让服务员给你端回来“返工”。些许功夫,四溢鲜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的羊肉泡馍就呈现眼前。白色的馍、棕色的肉、绿色的香菜和葱末、晶莹剔透的粉丝,再舀一勺红艳的油泼辣子,顺着碗沿吸溜上一口,料重味醇,肉香汤浓,令人回味无穷。再来几口高汤,那叫一个过瘾解馋。
还有妇孺皆知的陕西传统风味小吃——肉夹馍,遍及大街小巷,醇香无处不在。浓汤中捞出肉块,拍根青椒,三下五除二剁好,炉膛中取出烫手的馍饼,外观焦黄、饼体发胀、皮薄松脆,中间划开,肉夹其中,看一眼便悦目诱人,令人口舌生津。咬一口,肉肥馍脆、汁香浓郁,口齿留香间,满满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二
比起羊肉泡馍和肉夹馍,面条更是老陕人的家常便饭,那一根根面条里蕴藏着最温情的人间烟火。留在我记忆最深处的面条,便是母亲做的手工油泼面:舀两碗面粉倒于盆中,兑少许清水,左手稳着盆沿,用粗糙有力的右手开始搅拌、捏揉,随着蘸水揉面的次数增多,粘在手上的面粉便自然脱落。用布子盖着,“醒面”几分钟,随后在案板上继续给面“上劲”,这也是面条劲道爽口的神奇秘诀。此时再看面团,最外一层光滑得宛若妙龄少女那满脸的胶原蛋白,白得光亮,美得自然。拿出长约一米多的深棕色擀面杖,将面饼轻车熟路地卷在擀面杖上反复擀,面饼在擀面杖的外力下不断变薄,擀到合适的厚度然后停手,将其折叠成下宽上窄、层次分明的金字塔状。随后,菜刀在擀好的面上敲击出欢快的音符,切好的面条放在撒了玉米面的篦子上,静候下锅。
煮面的时候水一定要多,煮出来的面条才光滑劲道、不会黏糊。等锅中的水沸沸扬扬,将面条一股脑儿倒下,瞬间平复了水的非凡热闹。随着水温的升高,热蒸汽沿着锅盖边儿争先恐后喷涌而出。少许片刻,母亲拿着筷子,将面条娴熟分捞到厚实甚至有点笨重的瓷碗中,趁热倒一点酱油,添几滴香醋,抓一把辣椒面,撒一些蒜末葱花,冒烟的热油“滋啦”一声,听觉、嗅觉、味觉此时都跟着兴奋起来,口中唾液疯狂分泌,香气勾引着馋虫跃跃欲试。于是赶紧趁热拌匀,就几瓣大蒜,呼噜呼噜往嘴里刨饭。那就一个字:香!饱餐之后,再来一碗面汤,完美收官。
小时候很好奇,母亲捞面时怎么不怕烫手呢?直到自己也为人父母后,才感同身受地明白了母亲并非不怕烫,只缘女子本弱、为母则强,在给予子女一生无私奉献和伟大的爱中,一碗热滚滚的开锅面只是沧海一粟。如今,我也已近不惑之年,最欣喜的便是带着妻子和孩子回老家,那铭刻在基因最深处的记忆,瞬间被阔别已久的味道激活。纵然吃遍山珍海味,可自己最想吃的仍是这看似普通却无可替代的手工面,那面里揉进了母亲独一无二的爱,飘逸着温暖的味道,记录着醉美的回忆。
三
等上了大学,踏足千年古都长安。林林总总的高楼下,遍布着各式各样的餐馆,其中就属面馆格外吸引我的目光。刀削面、油泼面、扯面、西安箸头面、咸阳汇通面、岐山臊子面、户县软面、三原疙瘩面、杨凌蘸水面、棍棍面……每一种面食都特色各异,吃起来更是各有千秋: 面,形如裤带,又长又宽又厚,劲道弹牙,味道香浓;刀削面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臊子面以“薄、盘、光、酸、辣、香、煎、稀、汪”的特点而盛名在外,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筋韧爽口;杨凌蘸水面油汪蒜辣香、面白薄筋光、汤面分盆装、越嚼口越香;卤肉菠菜面绿似翡翠,色泽鲜亮,营养丰富,糅合了肉的香和菜的爽,将荤与素完美结合,夹一缕菠菜面大口咀嚼,品味着大自然馈赠的天然维生素……一碗面稀里哗啦下肚后,再扯开嗓子吼上一段老秦腔,整个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就一下子舒坦舒服了。用老陕话来说,就是美滴很、嘹咋咧!
面对琳琅满目的面馆该如何挑选,我总结出了“独家秘诀”,藏在犄角旮旯里的蝇头小馆,虽环境卫生相对差一点,但能够吸引来来往往的食客,长久不衰地坚挺生存,必定有其生存之道、过人之处。每一个老板制作面的手法和技艺都别具风味,即使同样的材料、同样的面式,细细品尝,味道也略有不同。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在辛苦劳作了一天后,回家来上一碗正宗陕面,配上火红的油泼辣子,左手端碗、右手拿筷,风卷残云般,几分钟解决掉一大碗面条,那真叫一个酣畅淋漓、豪爽痛快。它物美价廉且实在顶饱,就如同陕西人一样——简单、朴素、豪爽、实在。
四
任何一个地域的美食,特别是对于面来说,不仅取决于师傅的手艺,也会受当地水质、食材、气候甚至风俗和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假若换个地方,就尝不出正宗的味道,引不起感情的共鸣。唯有在三秦大地,才能觅到那一碗面里熟悉的风味和情愫。
民以食为天,食以面为先。在这片广袤厚重、物华天宝的神奇大地上,有着数不清讲不完的传奇与故事,在不知不觉的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中,有原先深刻的印记被时光逐渐侵蚀,有曾经艳丽的色彩被风吹雨打已日渐斑驳。但庆幸的是还有美食与爱,这让人难以拒绝、无法割舍的美好。它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熠熠生辉。经过几千年的蕴育、演变和发展,面食早已与陕西人的血脉水乳交融在一起,成为三秦儿女的影子与灵魂。只要有陕西人的地方就有面食,面食文化也无不展现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怒吼秦腔。咥一口陕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作为中国殿堂级的面食胜地、面食王国,味之道亦是人之道。陕西人勤劳善良、耿直憨厚、热情好客,诚挚欢迎四海八方的食客们前来,在三秦大地上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邂逅周秦汉唐的灿烂与辉煌,感受现代陕西的变化与成就,更不能忘记尝一口时光与味道杂糅凝结而成的陕西面食,定会让你挑剔的味蕾彻底被征服,从而领略到陕面文化的别样精彩,清晰而生动地留下终生难忘的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