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8日
吴起县为何被称为“胜利之城”
樊涛
    ● 绿色吴起

  吴起,这座坐落在延安西北一角的小县城,昔日被称为陕北的“西藏”,如今却翻身一跃,成为延安最强经济大县,在整个陕西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更是被人称之为“胜利之城”。那么,这座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究竟依靠什么产生如此质变,实现“华丽转身”?又凭什么从经济发展的洪流中破茧而出,被人们冠以“胜利”二字呢?
  最恢弘的书写,往往源自于精神。翻开昔日画卷,除了十四万吴起人民上下同欲、凝心俱力拼搏发展外,蕴藏在这块土地中的得天独厚的“胜利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已经根深蒂固地渗透在每个吴起人的血液里,成为他们努力攀登、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种文化基因。
  因“常胜将军”吴起而得县名,扎下胜利“基因”
  这里所说的吴起是人名,他是战国初期横扫六国的大将军、令尹。据《史记》《吴子兵法》等史料记载,吴起先后侍奉过鲁、魏、楚三国国君,料敌合变、爱兵如子,与春秋时期的兵圣孙子齐名。他一生征战,与各路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吴起在军事上拥有着卓越统帅才能和先进的军事思想。在鲁,他毛遂自荐担任大将抗拒强齐,初战便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在魏,他辅佐魏文侯,协助李悝变法练兵,创建武卒,使秦人不敢东向,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主地位;在楚,他被任命为令尹,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图强,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西伐秦国,使三晋不敢南谋,成为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在战国初期,吴起在哪儿,哪个诸侯国便强盛。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被称之为“常胜将军”。后来的商鞅便是效仿他和李悝的变法设立新军,致使秦国称霸。
  吴起文才武略,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他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国富兵强,政治贡献得到广泛赞誉。后人有诗评曰:“术抱姜公经济策,才追孙武俊豪名。”他还先后修订《左传》,著有《武经七书》之一的《吴子兵法》。吴起提出的“内修文德、外置武备”的战略思想,至今没有丝毫的落伍之感。
  如今的吴起县,便是为了纪念其丰功伟绩而得名。吴起的精神思想,已在这里传承了两千多年。
  “切尾巴战役”,使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央红军结束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地方,正是现在的吴起县。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为打退尾追红军陕甘支队的国民党军骑兵部队,毛泽东决定“砍掉这个尾巴”。战斗由毛主席亲自部署,彭德怀指挥。红军在吴起镇依托有利地形,经过数小时激战,歼敌1个团,击溃另3个团,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追击。这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取得的一次重要胜利。后来毛主席总结:“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落脚点,来之不易。红军长征时,陕北是个“红色岛屿”,刘志丹、谢子长等共产党人带领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如火如荼,陕甘根据地得到有效巩固。浓烈的革命氛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中央红军的到来培厚了土壤。
  出发点,开启新程。红军在陕北落脚,又从陕北出发。长征以胜利宣告结束,新的长征也从这里开始。从此,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了新的胜利。
  现在吴起县依然保留有“切尾巴战役”革命遗址,就在如今的胜利山上,原名叫平台山。“切尾巴战役”正是毛泽东同志在此部署指挥,取得了全胜。为纪念战斗胜利,平台山更名为胜利山。如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高耸入云,已成为吴起人民永恒的精神之光。
  传承“胜利文化”,在新的赶考路上勠力前行
  可以说,吴起县的“精神文化库存”正在一步步被激活,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力精神支撑。吴起城市格局因此不断被刷新、被改变,逐步成长为一座“活力之城”“胜利之城”。
  正是在如此厚重的文化滋养下,吴起人民才不畏艰难险阻,一次次开拓进取,勠力前行。在重大机遇面前,能够铆足干劲、顺势而为,用顽强的拼搏精神与开拓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不一样的风景。
  1993年,吴起县紧抓国家支持陕北革命老区的政策机遇,做出开发石油的战略决策,使吴起成为一个集石油勘探开发、集输净化、储存销售为一体的石油生产基地;1998年,吴起县积极响应党中央“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绿色革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2007年,吴起县将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2013年,吴起县荣膺“第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拥有了延安有史以来第一个跻身全国百强县的县份;2020年,获“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国家卫生县城”“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佳县”“西部百强县”“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等荣誉更是数不胜数。
  吴起县,未来可期。吴起县的发展,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