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2日
打开乡村“活力源”
——安塞区强化人才支撑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工人包装苹果
    ●李延峰清理收割机
    ●工人用机器施肥
    ●自动收蛋机
    ●自动化养鸡全视角监控

  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郝丽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只有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树立起先进农村人才观,让更多人才留在乡村、返回乡村,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振兴才能扎实推进。
  近年来,安塞区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采取柔性引进、本土培育、政策留用等方式,开拓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人才振兴科学持续发展,呈现出人才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引进培育更加科学高效、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便利的良好态势,为安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栽下梧桐引人才
  “呦呦……呦呦……呦”,在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内,三五成群的梅花鹿或交头接耳说着悄悄话,或悠闲地躺在一起晒着太阳,还有的在追逐奔跑,而它们的主人——赵洋洋,正一脸深情地看着鹿儿们,享受着眼前温馨宁静的美好,向往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生于1989年的赵洋洋年纪不大,却有个“鹿司令”这样的大牌名号。
  为什么会有此称呼?源于他通过养殖梅花鹿,建立鹿王国,开辟起自己独特的养殖路。
  赵洋洋父亲早逝,母亲因车祸双腿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接二连三的生活打击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后生,反而使他奋勇直前、越挫越勇,打过零工、当过学徒,什么挣钱干什么,但是一个人要支撑起全家的生活开销,他挣的那点钱,用赵洋洋的话说,“根本不够看。”
  赵洋洋的家庭情况,村里人都清楚,政府的关怀也显得尤为明显,在驻村工作队和镰刀湾镇政府的帮助下,赵洋洋购买了几头仔猪,想要通过养猪改善家庭的困顿生活。
  然而那几年猪的市场行情时有低迷,本就规模小的猪场收益连基本生活支出都保障不了。
  “可以说,那次看电视是我人生的转折,我从没想过,看个电视会让我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影响。”赵洋洋回忆起为什么养殖梅花鹿仍不免唏嘘。
  原来,电视上说,梅花鹿全身是宝,干鹿茸、鹿血酒、鹿肉、鹿胎盘都价值不菲,除去成本,养殖一头鹿一年可以挣8000元。
  梅花鹿的稀有、近万元的利润、对动物的喜爱,天时地利人和,赵洋洋心动了,也行动了。
  银川、榆林、北京、东北,哪里有鹿就去哪里,学完这家再去那家,强大的内心动力让赵洋洋对养殖梅花鹿的知识求知若渴。
  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你存有多大的心劲,学习了多少饲养技术,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因为最关键的钱——还没有。
  已窥见光芒,奈何没有云梯取热。在赵洋洋一筹莫展之际,安塞区人社局、区就业服务中心向他借了一束光。区就业服务中心积极协调,为赵洋洋贷了32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帮助他把院子改建成鹿舍,并从东北引进44头梅花鹿。从此,赵洋洋开启了养鹿生涯,当起了“鹿司令”。
  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中,两年后,2016年6月份,赵洋洋累计出售梅花鹿35头,收入27万元,收获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这桶金也让赵洋洋更加坚定了养殖梅花鹿的信心。
  在自己脱贫致富的同时,赵洋洋没有忘记乡亲们,2017年,赵洋洋注册成立了永兴梅花鹿人工养殖专业合作社,他先后带领全村18户贫困群众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带领大家共奔小康路。
  鹿多了,养殖场规模扩大了,业务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形成了养殖区、消毒区、饲育区、办公区和产品展示区五个区块,圈舍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占地面积达到了10余亩,2018年,赵洋洋注册成立了“安塞昌盛鹿业养殖科技有限公司”。
  如今,赵洋洋的合作社梅花鹿存栏数量200多只,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创业之艰辛,成果之甜蜜。赵洋洋回首过往,激动地说道:“非常感谢政府,感谢人社局和就业服务中心的帮助,没有政府伸出温暖的手,我将仍在寒冬。”他表示,“将在鹿产品上大做文章,力争把永兴梅花鹿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特色产品品牌,把鹿场建成安塞区最有特色的养殖场,让更多群众看到效益并且参与进来,共同致富创造美好的生活。”
  为不断完善人才流动、竞争、激励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创业的良好环境,安塞区全面加强人才招引工程建设,有效拓宽高层次人才落地渠道,提高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近年来,引进国家级工程院士3名、省级农业专家9名、副高以上高层次人才69名,投资1000万元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人才工作站11个,建成西农大延安蔬菜试验站、畜牧专家大院和35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鼓励石油、医疗、农业等各类人才到安塞大展才华。长期聘请10位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发展顾问,为安塞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把脉问诊;选派100名干部在省属企业挂职锻炼,在经济运行、企业管理、产业开发等方面培养了一大批短缺人才;专家学者顾问团为安塞培养1000名农业、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紧缺人才。
  多措并举育人才
  在安塞区沿河湾镇的一处果园里却热闹非凡,果农们围绕在技术员刘光东跟前争抢着询问种植问题,在得到耐心解答后频频点头,有的还拿出小本本细心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慢慢琢磨。
  刘光东是市果业中心三区人才,也是安塞聘请的科技特派员,在安塞区沿河湾镇开展的秋季果园管理“鸿雁人才”培训会上,刘光东围绕现代果业生产技术和果园秋管增施有机肥、适时摘袋、摘叶转果、病虫防控、秋季拉枝、分期分批采收和市场销售分析、分级分价顺畅销售等重点内容,通过室内理论和现场实践操作讲解培训,向果业技术干部和果农培训技能,培养鸿雁带头人,使他们系统掌握果园秋管关键技术,获得广大果农的一致好评。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围绕农村主导产业,培育产业经营人才,安塞区连续9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培养了1235名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连续11年实施农民普及性教育培训,培训农民25万人次,实现了产业户技能培训全覆盖;连续7年实施产业脱贫技术服务专项行动,组建6支专家服务队、30支服务小分队、20个新型经营主体和40名农村能人技术服务团,为117个村配备产业发展指导员264名,进田入户全程传授关键技术,贫困群众的产业管护能力显著提升,解决农村贫困劳力的技能短缺问题,消除了产业短板。
  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的大学生创业人员李延锋就是这“土专家”“田秀才”中的一员,他从2016年开始引领村民发展杂粮、苹果种植,创办集种植、生产加工、统一品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安塞名优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一村一品”为依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经营小米、五谷杂粮、山地苹果、核桃、炒货食品及坚果等产品,年营业额达500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200多户。2021年11月被中共延安市委组织部评为“圣地英才”,12月又被陕西省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2021年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
  汪成虎是安塞区招安镇的一名村民,2010年开始培育苹果,创业伊始因为不懂技术和管理,多次到杨凌、西安、山东等地学习苹果种植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吃了不计其数的苦,汪成虎说:“现在政府把全国知名的专家请到了家门口,亲自给我们指导苹果种植技术,这让我们增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更有干劲了。”如今,汪成虎的果园已经发展到40多亩,2020年被评为“延安市高素质农民产业标兵”,2021年被评为“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致富标兵”。
  近年来,安塞区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培育工作,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将人才作为科技兴农的重要抓手,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管、人社牵头、部门协同”的人才工作机制,出台了《招才引智黄金10条》等一揽子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和管理制度,近年来引进省内外高层次紧缺型人才70余人、“三支一扶”500余人,有效拓宽了高层次人才落地渠道,提高了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发了农业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千方百计留人才
  月是故乡明,心安即归处。情系故里报桑梓。
  在高桥镇高桥村,一座座现代化养鸡舍拔地而起,原来的大片黄土堆“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
  “我以前在外打工,2019年返乡创业。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我投资创建公司,以返乡创业吸纳村民就地就业,并带领脱贫人员发展养鸡产业致富。”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优说,“现在,公司养鸡规模不断扩大,实现了第一批5.3万羽蛋鸡投产,并成功注册‘五福顺’‘金大丰’等商标品牌,以‘自产自销’的模式与延安各大商超、电商,流通区道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
  杨文优是安塞区高桥镇贺坪村人,创业初期,杨文优遇到了创业者最大的困难——创业资金不足。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知晓后,帮助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4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没有当初政府的雪中送炭,就没有如今的金大丰。”杨文优感激地说道。
  为解决“引才容易留才难”的困境,安塞区出台《安塞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招才引智黄金10条优惠政策》等一系列人才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为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乡级党组织带头人、产业致富带头人,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持,努力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支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人员就业创业,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各类就业岗位,提供就业贷款,凡是纳入“三支一扶”的毕业生,提供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的生活、交通补贴、保险费和工作管理经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和返乡创业人员,可享受行政事业收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等政策。累计为79名成功创业高校毕业生和返乡创业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5万元。
  还大力扶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围绕农产品生产体系、加工营销体系、主体培育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创新驱动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农村改革体系等7个方面,出台28项扶持措施,鼓励大量“农创客”和工商资本返乡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种养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安塞区人社局局长周赟表示:“今后,我们将把乡土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奠基工程、动力引擎来抓,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完善乡土人才培育体系,优化留人机制体制,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搭建更多更大的干事创业平台,全方位培养、磨炼和重用人才,为安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