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4日
用心用情守护好“活文物”“活化石”
——我市多措并举让古树名木焕发新生机
  记者孙艳艳
  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是自然界的璀璨明珠,被称为“活文物”、“活化石”,蕴藏着丰富的政治、历史、人文资源,是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
  我市现有古树名木188189株,占全国的3.7%、全省的25.9%。其中散生1167株,古树群38处187022株。全国树龄5000年以上古树共5株全部在陕西,其中延安3株,分别是“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均在黄陵县。
  保护古树名木,留住绿水青山。近年来,我市把古树名木作为森林和旅游的重要资源,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境内古树名木的保护,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更加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古树名木焕发新生机。
   让千年古柏万古长青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千百年来,桥山四季常青的古柏默默“守护”着黄帝陵寝。它们已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物化体现。
  记者在黄帝陵景区轩辕庙院内看到,树龄约5000余年的黄帝手植柏至今依然浓荫遮地,高可凌霄,针叶层层密密、树干苍劲挺拔,是黄帝陵景区最有价值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见证,被誉为“中华第一柏”。
  “每天我们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好古树。”黄帝陵管理局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我们通过透气铺装、树洞修补、安装避雷针等养护与管理措施,有效改善了古柏生长条件,使得黄帝手植柏经过科学、有效的复壮保护,得以健康生长,焕发勃勃生机。
  在位于黄陵县阿党镇川庄村南沟门水库下方的一处开阔地带,经5000多年风雨洗礼的老君柏枝繁叶茂,生长旺盛。
  黄陵县林业工作站副站长王亭告诉记者,14年前,老君柏的“家”可不在这里。
  2009年,南沟门水库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即,老君柏处于淹没区,黄陵县成立古柏移植领导小组,对其进行保护性移植。
  “移植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进行树干清理养护、修补空洞、加固树体等工作;第二阶段移栽定植;第三阶段是5年的养护复壮期,管理人员通过叶面施肥、土壤改良等保护复壮措施,确保古树健康生长。”王亭说。
  如今,老君柏的“新家”距离原生长地2.5公里。对于有着5000多年树龄的古柏来说,即便是这短短的距离,其移植的技术难度依然很大。
  除做好黄帝手植柏、老君柏等古树名木常规保护工作外,黄陵县还实施“一树一策”保护重点古树名木,开展克隆扩繁保护工程及航天育种工程。
  2012年,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克隆扩繁保护工程开始实施,科研人员利用微型扦插、植物组培等无性繁殖方法,成功获得“克隆苗”。2018年4月,“克隆苗”入植南宁园博园。
  2016年9月,黄帝手植柏种子“搭乘”天宫二号进入太空。这批种子于当年11月18日返回地球。黄帝陵管理局留存其中2016颗种子用于科普宣传教育,其余的种子继续用于林业科研。
  如今,在轩辕庙院内西侧的祭祀文化展室内,2016颗黄帝手植柏种子,默默讲述着遨游太空的故事。
  2017年3月,用于林业科研的种子被植入陕西南五台珍稀树种种质资源库。2021年,3棵黄帝手植柏亲子苗、3棵汉武帝挂甲柏亲子苗、3棵黄帝手植柏太空苗定植于秦岭植物园。
  在航天育种的手段下,千年古树的基因得到改良和延续。蕴含其中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让古树名木“老有所养”
  走进宝塔区万花山景区,笔直翠绿的侧柏树经过300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苍劲有力,牡丹花开争奇斗艳,飘香四溢,二者交相呼应,构成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
  为了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景区管理人员定期会对树木进行巡查、检查,施肥浇水。“我们每周到山上去巡检,对有病虫害的古树,及时对接林业部门进行病虫害的防护。我们还会对进入景区的游客进行文明旅游以及安全方面的提示。”万花山景区安全员贺小军说,目前,古树整体长势情况比较完好。
  万花山景区共有侧柏群6300株、牡丹群5万余株,宝塔区林业部门按照古树的种类和分布,建立全区在册古树名木档案和数据信息化系统管理,形成“一树一档”完整档案和图文数据库,并对部分古树名木进行围栏和支撑枝干保护。
  宝塔区林业工作站站长郭永权告诉记者,万花山景区有一株古树,两处古树群,古树群是牡丹群和侧柏群。近几年来,林业部门普查以后对古树和古树群进行挂牌保护,签订养护责任书,明确养护责任人,进行定期跟踪检查。
  甘泉县是我市古树名木资源比较丰富的县区之一。 
  日前,甘泉县对县域内古树名木展开新一轮的全面补充普查、鉴定、建档、挂牌、日常养护等工作。同时,该县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在节假日和乡镇集市等,展示全县古树名木保护成果,宣传讲好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故事,让爱绿护绿成为广大群众自觉行为,营造出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
  黄陵县能保留众多古树名木,得益于龙乡儿女的自发保护。
  在黄陵县田庄镇东石狮村,4个古柏群长势旺盛,四周均设置了围栏,当地村民保护意识极强。“平时我们主要做好浇水、除草等日常管护,及时清理枯枝、断枝。发现树木有病虫害等问题时,我们会及时通知林业工作站的专业人员前来处理。”东石狮村党支部书记任建民说。
  黄陵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孙婷,同时担任着黄陵县政协委员。从2022年11月到今年3月,她对黄陵县7个古树群、50多棵古树生长状况、保护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我们要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科学谋划打造古树名木主题广场等绿地空间,让古树名木焕发生机活力。”孙婷说。
  让古树名木留住美丽乡愁
  散落于村头院落或古刹名寺的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最牵挂人们乡愁记忆的地域标识,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
  甘泉县石门镇寺沟村的白鹿寺有一棵千年银杏树,不仅是外地游客观赏打卡的美景,更是村子历史文明传承的宝贵文物。
  71岁的贺文江,从小在银杏树下长大,如今成了管护银杏树的文保员。“记事起这棵银杏树就有5米多粗,几个人都搂不住。”贺文江说。
  贺文江以前是寺沟村的村干部,也深知保护好这棵千年古树对村子历史文化传承的意义。去年退休后,他便承担起了村里白鹿寺文保员的工作,经常查看银杏树,做古树的养护工作。“两三天就去一次,发现有病虫害等问题就会及时向林业局汇报,技术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处理。”贺文江说。
  从小在银杏树下长大,贺文江不仅成了银杏树养护者,更是银杏树故事的讲述者,对外地游客他会绘声绘色地讲述古树的文化,以及在千年银杏树下村子发生的变迁。
  “古树是自然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我们每个村民的乡愁记忆,一定要保护好。”站在银杏树下,贺文江抚摸着树干坚定地说。
  今年以来,我市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专班,出台了“一树一策”分级保护、挂牌管理、规范日常养护、打击破坏行为等十条措施,对古树名木定期进行健康排查,开展检查维护和病虫害防治、防火等工作,并通过视频、照片等,全方位展示古树名木保护成果。
  “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古树名木资源调查核实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实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策,一树一队伍’,科学精准落实养护措施,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宣传力度,深挖古树名木‘活文物’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推动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副科长白宏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