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4日
振兴路上果飘香
——富县北道德乡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见闻
    ●照八寺村新建矮化密植园
    ●湫塬村新建的5000吨冷库

  记者樊小帅 通讯员陈振富
  间伐果树,更新老园,机械作业,建设冷库,防灾减灾……
  近年来,面对苹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和难题,富县北道德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致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全面推动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果树不在多,而在精”
  “我的2亩间伐园这几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相比间伐之前,苹果树少了一半,但收入却高出了很多。”北道德乡东村果农陈永平谈起这几年的收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个“过来人”,陈永平亲身经历并尝到了果园间伐及标准化生产带来的甜头。
  早在2016年,乡政府规划在东村建一片间伐示范园,陈永平的果园就在规划范围内。当初,锯掉一半果树对他来说于心不忍,在将信将疑的情况下将50棵树锯掉了一半。
  间伐当年苹果减产严重,但到了第二年就基本持平,第三年就超出了间伐之前。
  “间伐前这2亩园子收入基本保持在2万多元,而这几年每年都在4万元以上。”对于发生的变化,陈永平这样总结经验,“果树间伐后,过去50棵树的投资变成25棵树,成本降了将近一半,而且果树通风好,采光好,变得更加健壮,树叶、花芽较过去更加健康、饱满,坐果好,抗寒抗旱能力变强,个头更大,产量品质都得到提升。”
  说起间伐的效果,陈永平感触颇深。2022年,他家8亩未间伐园卖了9万元,2亩间伐园卖了4万元,差距一目了然。
  “果树不在多,而在精。”陈永平总结道。
  目前,东村已建成亩高标准间伐示范园240亩,并且在示范园内实行机械化作业,落实“豆菜轮茬”、病虫害绿色防控、果树涂白、喷施石硫合剂、悬挂粘虫板、铺设地布等措施,提高了劳动效率,提升了果园管理水平和苹果品质。
  这样的模式目前正在全乡示范推广。据北道德乡乡长陈添介绍,全乡已完成果园间伐8000亩,苹果产业提质增效明显,下一步将通过“抓点、连线、带面”,到“十四五”末,累计完成果园提升改造1.4万亩。
  “新优品系”引领新风尚
  初夏时节,北道德乡照八寺村矮化密植示范园内绿意盎然,40亩果树正茁壮成长。
  “我们栽植的是早熟鲁丽脱毒无菌树苗,这个品种苹果比传统的富士成熟期早一个月。”园主王建兵介绍说,“别小看这一个月,对于苹果销售来说至关重要,避开晚熟苹果高峰期,会赢得更多客商的青睐。”
  在残败果园更新中,该乡调整苹果早中晚熟比例,发展新优品种,促进不同色系、果形、口感品系差异化发展,引导鼓励果农适度发展市场认可度高的早中熟品种,解决晚熟品种占比大、品种单一问题,形成错峰上市。
  “除了采用新优品种,我们在生产中采用矮化密植、铺设滴灌,使用优质腐熟羊粪120方,配施优质商品有机肥40吨,高标准管理,这样到了明年就能挂果,第四年就能进入盛果期。”王建兵算了一笔账:普通乔化果园一般要6年才开始初挂果,10年以上才开始进入盛果期,在这中间的空档期果农就没有收入,一般要8年才能收回成本。而矮化苹果管理好4年就进入盛果期,亩产苹果可以达到8000—12000斤,4年就可以收回投资。而且施肥打药均可使用机械完成,修剪、拉枝、套袋人工费用也不到乔化树的一半。
  “全乡在家务农的果农平均年龄达到了50岁左右,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回乡,苹果产业面临着10年后无人来接班的现状。”副乡长逯其强说,“提高机械化、降低人工的矮化园必然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必然道路。”
  这片示范园,正是为改变果农传统思想,为全乡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效应。
  据悉,该乡按照“宜矮则矮、宜乔则乔”原则因地制宜,适时更新果园。目前已建成矮化密植示范园2个220亩,乔化园1200亩,到“十四五”末,全乡累计完成新建果园8000亩以上。
  家门口建起了果库
  “有了这个果库,我再也不用操心苹果成熟时一时卖不掉而干着急,也不用跑到邻乡甚至洛川县的库上去存苹果了。”近日,面对村里新建起来的果库,北道德乡湫塬村果农陈万明高兴地说。
  陈万明的心声,也是湫塬乃至周边若干村村民的心声。
  苹果入库难、入库距离远、成本高、果商压价、销售被动……多年来,由于周边十里八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果库,湫塬村的果农吃了不少亏。
  “由于苹果入库难,成本高,我们村大多村民的苹果不得不在成熟的时候在地头就地卖掉,果商总是抓住这个痛点和村民打心理战,村里果价往往比别人卖得低一些。”湫塬村党支部书记袁文瑞介绍说。
  这样的状况也被乡上的领导看在眼里。北道德乡党委书记刘杰告诉记者,全乡年产苹果4.6万吨左右,有效库容只有1.2万吨,容量远远不能满足果农的需求。而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建设用地的缺乏。没有土地,有意向投资的企业也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寻找这样一片土地,他们放眼全乡,最终在湫塬村找到了一处“用武之地”。
  这是一处村里闲置多年的12套废弃宅基地,通过腾退整合、招商引资,重新盘活利用起来,建成这座容量5000吨的大型冷库。
  村集体通过将这片土地及70万元资金入股到投资建库企业,本村村民在该库储存苹果可享受每斤苹果低于市场价5分钱的优惠政策,这样算来每年可为村民减少30万元的入库成本。
  除此之外,该村持有该冷库项目20%的固定资产股份,并获得每年10万元的固定分红。果库的用工可为本村及周边群众带来每年200万元以上的务工收入。
  陈万明已经盘算好了,每年秋天自家的苹果卖了后,就和老伴到果库上打工,老伴选果、装箱,他搬箱子、装车,这样每年可为家庭增收三四万元。
  据悉,该乡将加快冷库建设作为全乡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建的大型冷库还有2座,计划到“十四五”末,全乡库容总量翻一番,达到2.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