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荔园红红火火 ● 双合村果农将成熟的三华李装箱发货 岭南荔正红,茂名果飘香。6月6日至8日,全国党媒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合作交流会暨社长总编“荔红时节看茂名”采风活动在广东省茂名市举行。中国报业协会及各省报业协会领导、党媒参会代表以荔为媒,相聚“好心之城”,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路线,走进茂名市茂南区、电白区、信宜市、高州市,对如何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进行交流,为乡村振兴凝聚媒体力量。
露天矿为环境治理提供“国家样板”
风光旖旎的茂名露天矿生态公园是本次采风活动的第一站。沿着好心湖行驶,沿途翠叶鲜花,欢声笑语,微风习习,惬意满怀。
采风团走进茂名露天矿博物馆,探寻茂名露天矿砥砺前行的足迹,感受历久弥新的矿业文化和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了解茂名露天矿的“前世今生”。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五湖四海的开拓者纷纷来到茂名,汇聚在露天矿一带,开矿炼油、修路筑城,掀开了这座工矿城市发展的第一页。
据统计,从1962年投产到1992年停产,茂名露天矿累计采掘量近2亿吨,开采油页岩1.02亿吨,生产页岩油292万吨,为缓解国家石油困难作出特殊贡献。
然而大规模的油页岩矿开采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环境污染。
大规模开采在矿区形成了一个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的巨大矿坑,多年雨水积聚,又形成一个矿坑湖。由于开采、处理技术落后,没有进水及泄水设施,湖水酸化,影响群众健康。湖水水位逐年上涨,又对周边地区形成安全隐患。
在1992年后,虽停止开采油页岩,但对伴生矿高岭土、煤的开采还在继续,加之管理混乱,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洗矿废水随处排倒,偷采、盗采等多发,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013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决定关停矿区所有污染企业,把露天矿打造成生态公园,露天矿涅槃重生。露天矿生态修复经验在《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为矿山环境治理提供了“国家样板”,为其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经验借鉴。
如今,露天矿生态公园周边村民依靠该公园,办起了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收入双丰收。
沉香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在茂名市电白区,沉香文化源远流长,电白出产沉香距今已1500多年历史。沉香,既是名贵香料,亦是稀有中药。2013年,电白获得由林业部中国经济林协会颁发的“中国沉香之乡”牌匾。
7日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广东(电白)沉香博物馆,感受沉香历史文化底蕴。该博物馆位于电白区沉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是一座集沉香收藏、陈列、研发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馆内藏香具囊括了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及亚洲“人间国宝”皇家御用的香道具,展示了自古以来中国香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风貌。
近年来,电白区高度重视沉香行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产业链打造“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决策部署,把沉香产业列为“一把手工程”,坚持把沉香产业做大做强,致力于把沉香产业打造成电白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电白沉香产业已具备育苗、种植、加工到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条,形成“文旅农康”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产业强农、产业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小渔村演绎文旅大融合
电白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同时拥有水清沙白的“中国第一滩”、海水能见度居亚洲前列的放鸡岛、千帆晚归风景秀美的童子湾,海岸线周边集中了丰富的沙滩、港湾、水道、渔港、海岛、人文、温泉等旅游资源。
采风团一行来到疍家墟,富有疍家特色的建筑率先映入眼帘。漫步前行,渔网、渔船、草屋……宛如穿越到古老的渔村。采风团边看边拍,不禁发出感叹:“这个渔村建设得真好,很有当地特色。”
疍家墟位于南海街道晏镜社区塘霞村,背靠晏镜岭,面朝南海,与冼夫人影视拍摄基地相连,处于南海岛“两点一线”(中国第一滩、晏镜岭和沿线海滩)的重要节点。疍家墟项目是茂名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广东省委、省政府美丽圩镇建设决策部署,实现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大力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的重要示范平台。项目启动以来,不仅提升了塘霞村的乡村风貌,更是让当地的特色产业、文化在延续中升级。
三华李飘香致富一方
“远山含黛,云蒸雾绕,宛如仙境。”刚下车,采风团惊叹道,被眼前清新秀丽的双合村景所吸引,远处的群山云雾缭绕,细雨中黄华河静静流淌,两岸民居充满客家风情,行走其间仿佛走在一幅水墨画里。
信宜钱排双合村素有“中国李乡·山水双合”之称,这里充满了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元素,与山水背景相融,粉墙黛瓦、铜色仿古窗花、仿古大门等凸显传统村落的客家风情和古朴韵味,又满载粤西乡土风情。
钱排三华李是久负盛名、名声在外的特色农产品。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其具有果大、核小、皮薄、肉厚、汁多等众多优点,其表皮还天然生成一层薄薄的银白色的“果粉”。历经试种、扩种、改良、再扩种等各个不同发展阶段,至2022年,钱排全镇三华李生产规模约10.2万亩,产量约13万吨,总产值约17亿元。
“一条鱼”游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茂名是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罗非鱼之都”“世界罗非鱼产业优势核心区”称号,茂名罗非鱼已列入国家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茂南区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抓好罗非鱼“一条鱼”、荔枝“一棵树”全产业链发展。去年,5000吨罗非鱼条冻加工及冷冻仓储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茂南区公馆镇(罗非鱼)入选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10亿元镇。
8日下午,采风团一行走进位于茂南区公馆镇的广东伟业罗非鱼良种有限公司,近距离了解“一条鱼”游出来的大产业。该公司总投资超6亿元,是集现代化生产与高科技研究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罗非鱼良种基地和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年产新型多元杂交种吉奥等优质罗非种苗超15亿尾。该公司除带动茂名罗非鱼“金三角”产业核心基地外,还辐射带动全省及其他地区罗非鱼养殖100多万亩,养殖超过2万多户,年带动茂名及周边社会产值超500亿元。
采风团跟随着企业负责人的脚步饶有兴致地边走边看,探水温、拍摄罗非鱼、看模型,询问罗非鱼价格、养殖技术等问题,对茂南罗非鱼产业进行全方位了解。他们赞叹小小“一条鱼”发展成大产业,让大批农民可以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确是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典范。
小荔枝撬动产业新格局
世界荔枝看中国,中国荔枝看广东,广东荔枝看茂名。
近年来,茂名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建设田头小站、促进精深加工,建设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和中国荔枝博览馆等,以创建国家荔枝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构建荔枝产业发展新格局。
8日下午,采风团一行来到中国荔枝博物馆,一座气势恢宏极具“唐风”的建筑迎面而来,与两旁的荔枝林相映成趣。进入到馆内,展厅分为了荔史、荔事、荔知、荔人、荔业、荔韵、荔梦七个篇章,涵盖了荔枝起源及相关历史典故等,展示了我国荔枝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在博览馆的多媒体展示厅,采风团还沉浸式感受荔枝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员认真专业的介绍,采风团多方面了解到茂名荔枝的种植、文化、品种等,对荔枝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采风团从博览馆二楼往前走便来到了长达700多米的空中观光栈道,行走在栈道上可依次看到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的18个产区,饱览荔林风光,感受全球不同荔枝产区的风貌。这里汇集了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700多份、3500多株,是全球最大的荔枝种质资源圃。
走进高州根子古荔枝种植园,古荔树盘根错节,枝叶参天,形态各异。“迎客荔”“仙女散花”“天伦之乐”“虚怀若谷”“八仙祝寿”……根据古树的形态特点,人们赋予古荔树神形兼备的名字。采风团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足迹,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视察茂名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了解园内荔枝古树的历史故事、管护工作等,领略荔枝种植文化底蕴。
据了解,高州根子古荔枝种植园成园于隋唐年间,是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老荔枝树最多、品种最齐全的古荔园之一,被誉为“荔枝博物馆”。园中树龄超过500年的老荔枝树有39棵,约1300年以上的有9棵,最老的树龄1380年。在茂名,百年以上的古荔树都建档立卡,挂上了“身份证”,记录了古树的详细资料,还标明管护单位、监护人等。
在柏桥村里,可以看到道路两边都种满了荔枝树,红彤彤的荔枝高挂在枝头,村民们正一车车地运送着新鲜采摘下来的荔枝送往收购点。穿过重重荔枝树,采风团一行来到了高州柏桥农创园,周围是荔枝电商一条街,这里还有很多慕名前来的游客。伴随着现场讲解,柏桥故事徐徐展开,柏桥村民世代种植荔枝,如今村里通过合作社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不断探索联农带农机制,不仅让土特产增值,更让农民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