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6日
鲁艺人自制的小提琴

  大家好!我是小小讲解员宁文泽,我在延安文艺纪念馆为你讲述《鲁艺人自制的小提琴》。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小提琴,琴体总长60厘米,宽21厘米,厚10厘米,琴弓长80厘米。它已问世70多年,是目前存留的唯一一件延安鲁艺人自制的乐器。
  1940年冬,大提琴家张贞黻经周恩来介绍来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由于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在抗战时期的延安十分稀缺,张贞黻决定自己动手制作,从重庆到延安的时候,他就随身携带着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乐器制作书。到延安后,他专门写信给党中央提出自制乐器的建议,毛主席特地请他吃饭,非常赞同他的想法。不久,在负责工业部门的李强同志协助下,延安乐器厂在延安桥儿沟的窑洞里开办了,由张贞黻任厂长,成员大多为鲁艺学员。在延安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张贞黻用本地核桃木做背板,用红松木做面板,制作了许多乐器,供延安的文艺团体学习、排练和演出使用。
  1944年,西北战地服务团团员王卓回到延安鲁艺音乐系学习小提琴,老师就是张贞黻。但是苦于没有乐器,就求助于戏音部主任吕骥。吕骥给当时在美军观察组帮忙工作的美术系版画家古元写信,请他在美军驻地的食品、物品包装箱里找到了适合做提琴的松木板和硬木板材料。后经张贞黻细细打磨,终于做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古元看到这把自制的小提琴后赞叹不已,便在琴把上刻下“鲁艺自制”四个字。从此,这把小提琴就由王卓学习使用。
  1952年,王卓带着小提琴奔赴朝鲜战场,为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演奏。新中国成立后,王卓成长为国家一级作曲家,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作曲家”。
  2012年7月28日,84岁的王卓老人特地回到延安,捐出了这把小提琴。如今,这把小提琴陈列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它见证了延安鲁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见证了延安鲁艺艺术教育的光辉历史,也见证了两位音乐家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
  (宝塔区柳林镇中心小学三年级2班 宁文泽 指导老师冯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