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每年夏至一般是阴历五月份,但相差时间不固定,有长有短,有时长达一二十天,阳历基本上固定在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俗话说“热在三伏”,从夏至起算,到第三庚日以后的十天为头伏,从此进入“三伏天”。
来历
夏至节的祭祀活动历史悠久。周代时就有夏至祭神的活动,人们在祈求丰收的同时,禳除国中的瘟疫、疾病、荒年,祈愿人民免除饥饿。所以夏至和春节、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
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将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期间出现的三种物象对应成三候,一共是七十二候。夏至三候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所谓候,其实指的是物象。古人说,夏至日鹿角开始脱落为一候,雄性的知了开始鼓翼鸣叫为二候,半夏草开始出生为三候。夏至时节,一切生物都呈现出成熟的景象:草木茂盛,动物撒欢,果实累累,作物成熟。虽然是热浪滚滚,却也是蝉儿鸣,蛐蛐叫,流水潺潺,鱼儿肥美。每年夏至前后,人们都忙前忙后,望着那操劳了半年的农作物即将或开始收割,喜笑颜开。古代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官方在夏至日要放假三天,让百官们回家休养、沐浴、娱乐。
祭神祀祖
夏至时正值麦收前后,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史记·封禅书》载:“夏日至,祭地祇。皆用乐舞。”《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大概属于古代“夏祭”活动的文化遗存。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用来扇风去热,涂抹粉脂用来润肤保湿,防生痱子。从周代开始,夏至之后,朝廷就取出冬藏夏用的冰块
习俗
消夏避伏,而且历朝沿用,成为制度。
夏至食品
谚语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所以人们流行夏至这天吃面。按照老的风俗习惯,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每年夏至节必然要吃一顿特别的面食。其中主要是出锅的汤面和凉面。其作料调味都与平常吃的有所不同。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过水面或许就是捞面。然而,在陕西富平一些地方,却是在夏至这一日专门做一种出锅面,是将开水放凉了,再将热锅里煮熟的面条捞出来放到凉开水里,然后调上炒好的臊子,连汤一起吃喝,很是爽口。还有一些地方是要做煎饼或烤薄饼夹菜。人们将面做成薄饼夹上青菜、粉条、土豆丝、豆芽、豆腐及腊肉等食用或赠送亲友。
陕南有些地方的夏至节相当隆重,从夏至之日起,甚至有连过十日之久的习俗,杀鸡宰狗,家家热闹、户户喧嚣,不亚于过春节。在陕西关中一带,夏至前后,有送麦稍黄和麦馍的习俗。送麦稍黄在麦收以前,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去探望,问候准备麦收的情况。通常女儿家会带着鱼形的、鸡状的白面馍,还有带着油旋馍、黄杏和新鲜蔬菜去的。农谚说:“麦稍黄,女看娘;卸了拨枷,娘看冤家。”麦收以后,娘家要带着新麦子做的馍去女儿家探望,称之为送麦馍,这一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谚语
不过夏至不热冬至馄饨夏至面,四季安康人团圆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夏至闷热汛来早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冬至江南风短,夏至天气旱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夏至雨点值千金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
诗词
夏至后得雨(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夏至(宋)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