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邻里动手把粽包
● 街头香包惹人爱
●粽子送给环卫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瑞阳,那儿瑞阳,处处瑞阳。”
当熟悉的童谣在耳边响起,空气中仿佛都飘着糯米的馥郁和粽叶的清香,到处洋溢着端午佳节的气氛。亲朋好友互换粽子,邻里乡亲一声问候,温馨中传递着美好。
“粽”有相思意
端午节吃粽子是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习俗。在全国各地,粽子的吃法、包法也各有不同。在陕北,传统的牛角粽就是人们端午节里浓浓的家乡味。
最近,甘泉县的吴春娥特别忙,每天都在忙着清洗粽叶、枣,淘米。她是甘泉县花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是对传统的东西情有独钟且愿意花时间研究传承。就拿端午节必吃的粽子来说,陕北人餐桌上的粽子少不了糯米、红枣,雪白的糯米配上鲜红的大枣,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而包的形状也很讲究,大多为牛角状,这些传统都在吴春娥包的粽子里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牛角粽是咱们陕北传统的粽子,我们从小就喜欢吃。虽然现在什么口味的粽子都能吃到,但咱们陕北人还是喜欢吃这个牛角粽子。”吴春娥嘴上说着话,手里也不停歇。只见她取一片粽叶卷成圆锥形,根据自己想包粽子的大小再取两到三片粽叶依次插入前一片叶子的缝隙,卷成更大的圆锥形,接下来放一颗枣铺一层糯米,直至粽叶的空间被填满,便可以封口了。封口的东西也很有讲究,陕北人大部分选用的是一种叫马莲草的植物,既结实又有韧性。系好结后便可以上锅蒸煮了。
“咱们陕北人过端午节就喜欢吃这款牛角粽,这家的牛角粽特别正宗,我们每年都在这里买,今年还买了一些礼盒的,准备送给亲戚和朋友,和他们一起分享美食。”粽子口味好,自然也深受大家的喜欢,现在慕名前来购买的人很多,刘翠便是其中一位。
“今年我包了糯米红枣的和陕北黄软米大枣的粽子,还做了礼盒装。买的人很多,每天都得加班加点。”吴春娥笑着说。
家住延安新区杨家岭南苑的燕子,每年端午节前都要做百多斤粽子卖,今年也不例外。她告诉记者,这几天她每天要包10公斤糯米粽子,下午3点开始动工,第二天凌晨5点开锅,8点去市场售卖。她还在朋友圈和几个小区业主群里做宣传,遇到订购的,她就送货上门。一天下来,一两百个粽子就销售一空。延安大学学生媛媛买了她的粽子,剥开粽叶,咬一小口,满嘴都是浓浓的香味。“因为家离得远,端午回不去,看到这个粽子,就想起了妈妈包的粽子,买来尝尝,尽是回忆和相思。”媛媛深有感触地说。
“儿子,快快写作业,奶奶包了粽子,叫我们回去拿粽子呢。”端午节前的周末,市民叶先生兴冲冲地对儿子说。到了父母家,他一边美美地吃粽子,一边愉快地给儿子讲述小时候盼吃粽子的趣事。他对儿子说,吃粽子不仅是对过去经历的怀念,也是对端午文化的传承。
“粽”有邻里情
近年来,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进邻里感情,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许多社区、单位举办各种活动,浓情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包粽子就像咱们移民搬迁一样,尽管来自四面八方,但要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一点一滴形成融洽的生活风气,这样才能住得安心。”子长市安定镇安定社区移民搬迁户谢万鹏激动地说。
6月16日上午,该社区为了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群众相互交流、增进情谊,组织社区志愿者、物业办人员、小区居民等开展“端午粽飘香,邻里一家亲”主题活动。
现场,大家围坐在移民搬迁物业活动室内,白晶晶的糯米、红彤彤的大枣、绿油油的粽叶、细溜溜的马莲草整齐地摆放着,大家拿起粽叶卷成漏斗状,填糯米、放红枣、压严实、紧封口、细捆扎。很快,棱角分明的粽子堆成了小山。大家手上忙活着,嘴上却不停地诉说着对小区生活的感触。现场气氛其乐融融,充满着欢声笑语。
“刚搬进小区住楼房时,还有些不适应,但是现在大家相互熟悉,相处得很和谐,小区环境卫生也很好,这都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移民搬迁户李生昌难掩心中喜悦。
同样,志丹县保安街道办为了共建和谐社区,在石油社区举办了一场以“干群同心迎端午,共筑和谐邻里情”为主题的包粽子活动。
活动现场,居民们拿起粽叶卷成漏斗状,填上糯米并压紧实,然后封口,小心翼翼地用线捆扎实,不一会儿就包出了800余个粽子。粽子煮熟后,大家一并送给辖区环卫工人、高龄老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以及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
而在延长县七里村街道雷家滩社区,一场紧张的包粽子比赛正在进行。
活动现场,社区工作人员将提前准备好的糯米、粽叶、棉线等材料摆放到桌子上,大家纷纷围在一起,个个精神饱满、干劲十足。随着一声令下,参赛居民纷纷拿出“看家本领”,捋粽叶、填糯米、扎封口……一个个翠绿的粽子瞬间就在他们的手掌中成型。比赛过程紧张却愉悦,大家一边包粽子,一边交流经验,其乐融融。比赛最终决出了一二三等奖及鼓励奖若干名。
“今天很高兴参加社区举办的包粽子比赛,既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又增进了邻里感情,我感到很满意、很幸福。”居民刘阿姨高兴地说。
活动结束之后,社区工作人员带上煮好的粽子来到辖区居民的家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并送上节日的温暖和祝福,让居民感受到节日的气氛和社区大家庭的关怀。
“年年给我送粽子,感谢社区的挂念,以后要继续为社区发展发光发热,贡献力量。”6月20日,老党员侯桂兰收到了宝塔区宝塔山街道东风社区送来的节日慰问,开心得直乐呵。
在端午佳节到来之际,东风社区工作人员包粽子、煮粽子,并送到许艳君、侯桂兰、刘明忠等老党员和困难群众家中,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温暖和关爱,让退休老党员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问候,继续发挥余热,积极服务社区,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邻里和谐、守望互助,孝老爱亲……更多的家国情怀,在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不断地拓展着时代的内涵,释放出新的活力。
“粽”有祝福“香”
香囊也称香包,佩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随着端午节临近,大街小巷上我们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香包售卖。端午节香包通常用绸缎、碎布,辅之硬纸缝制成菱形、桃形、生肖等不同形状,然后在里面装上香草、冰片、丁香、樟脑等中药,让香包具有芳香理气、开窍醒脑、驱虫防蚊等功效。
在市中心凤凰广场,记者看见专门带着孩子来挑选香包的谢女士,她在香包摊位上精心挑选了几根五色绳,然后给孩子戴上。“这个五色绳也叫长命缕,戴在孩子手上、脚上,是辟邪求吉之义。也算是给孩子祈福吧,希望孩子戴上这个健健康康成长。”谢女士说,每年她还会淘上一些缝制精美的香包挂在家里,现在她的家里已经积攒了公鸡、马匹、龙、虎等造型各异的香包,有的挂在客厅,有的挂在房间。这些香包虽然大多数已没了味道,但看见了仍能让她感觉心安。
在洛川县城的步行街上,有不少售卖香包的摊点。各类香包挂件、花绳手链等传统端午节吉祥物,色彩绚丽、形象活泼,整整齐齐地挂在货架上。在这众多的香包当中,手工制作的香包备受市民青睐。
85岁的传统香包手艺人冯巧珍的摊位上,摆满了纯手工制作的香包,有莲里生贵子、青蛙、艾虎、面鱼等丰富造型,看起来五颜六色、栩栩如生,闻起来芬芳四溢、沁人心脾,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精心挑选。
“我的手工香包,根据传统制作工艺,里面加了雄黄、香香草,主要是为了驱虫辟邪,祈福纳祥,祝愿孩子们没病没灾。”冯巧珍慈祥地说。
离冯巧珍摊位不远处,89岁的苏玉兰也在售卖自己亲手缝制的香包,有来往的小朋友,她还会随手给她们送一些。“不为卖多少钱,主要还是想让大家都能看到咱洛川最传统的香包,把咱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对苏玉兰老人来说,给孩子戴香包,就是把祝福和吉祥送给孩子们。
正在选购香包的市民刘玺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美术专业,对于传统香包的造型和寓意都比较喜欢。每年端午节,她都会给家人买一些手工制作的香包、彩绳,感受传统香包之美。她说:“还是觉得有了手工制作的香包才有过节的感觉。”
小小的香包承载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佩戴香包不仅是祈福纳吉的习俗,也是人们借传统节日向亲人朋友传递祝福的一种方式,这一传统文化传承至今,依旧鲜活,保留着古朴的美意。
同时,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在门上插艾叶。因为艾蒿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我刚回到家,就惊喜地发现门口插上了艾叶,听业主群里说,是物业送来的。”家住新城一地块的王女士说。为了提升服务品牌,一些物业公司已经早早地把艾叶送到了业主门上,在这个吉祥安康的节日,给大家送上一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