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陕北高原,山川披绿惹人醉,其中最令人心醉的当属点缀在山峁中的一片片苹果园。“地还是那块地,过去是‘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现在是‘点果成金’,苹果树成了‘摇钱树’。”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果农刘润喜喜上眉梢。
去年,刘润喜家16亩果园收了7万多斤苹果,纯收入20多万元。“我以前只种些玉米和土豆,一年收入不到1万元。”目前,南沟村的苹果种植已从当初的几棵树发展到3000多亩,销往北京、上海等40多个城市。全村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5年的4653元增长到2022年的1.98万元。
南沟村不会忘记,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详细询问苹果种植技术、采摘方法、品种质量、销售价格、村民收入,他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一颗小苹果催生出了一个富民大产业!现如今,延安苹果种植面积约占全省1/3、全国1/9、世界1/20。全市有近100万从业人员、80万农民从事相关产业。苹果产业已成为延安市覆盖面最广、持续效益最好、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的特色产业。
做好“土”字文章
咬上一口延安苹果,脆甜多汁,沁人心脾。延安苹果好吃,得益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核心地带,符合生产优质苹果的7项气象指标,是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具备产业发展优质资源禀赋。
天时地利,贵在人和。“解决温饱后,延安老区人民像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希望通过选择一个适合当地的产业富裕起来,而苹果产业正顺应了这一迫切意愿。”延安市果业中心主任路树国说。
用好一方水土,做好“土”字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延安立足资源优势,坚持把苹果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持续发力、坚定不移走小苹果大产业脱贫之路。
种下苹果树简单,而长成“摇钱树”并不容易。“花期冻害是苹果丰收路上的第一道关卡。”今年67岁的南沟村果农赵永东说,“春夏之交正值苹果花期,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比较大,遇上冻害,就会大面积减产。”
为解决黄土高原苹果冻害问题,延安一代代农技员因地制宜展开探索,总结出科学防冻技术方案:挖熏烟坑、配移动桶……每当倒春寒来临,全市干部群众迅速行动,上山进园充当“护花使者”,连夜奋战在防冻保花第一线。
春季“护花”,夏秋“护果”。“冰雹”是苹果丰收的又一“拦路虎”。走进洛川县金盆村村民周延鹏的果园,这里整齐划一的防雹网远远望去就像给果园穿上“护弹衣”。“县里政策鼓励每亩补贴1000元物资,有了防雹网夏天晚上能睡个好觉了。”周延鹏说。在洛川,近8万亩果园搭建起防雹网,覆盖县域各个冰雹带。
在做好防灾减灾的同时,延安积极发展农业保险,让果农再吃一颗“定心丸”。去年,全市将64个乡镇的苹果种植区定为重点保护区,苹果每亩最高可赔付3000元。
苹果产业让延安果农挑上了“金扁担”。“因为苹果,村民生活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宝塔区川口镇刘渠村果农王斌去年25亩果园纯收入达到32万元。2022年,延安苹果产业综合产值达445.5亿元,其中鲜果产值达241亿元,果农人均鲜果产值达3.1万元。
政策科技双助力
延安苹果,特色鲜明,因特而兴。
“放在中国苹果产业大格局中看,可以用‘刚刚好’来描述延安苹果。”路树国说,“从位置上讲,延安地处中国苹果产业中间地带、核心区域,融合了东部和西部苹果的优点;从风味上说,水分、甜度等指标恰到好处,可以说延安苹果不是单打冠军,而是综合冠军。”
为了让特色更“特”,延安推行以提升果业品质为核心的“果业革命”,不断推动苹果产业大提升、大发展。
近年来,延安市针对果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创新栽培方式,探索出一套苹果密植高质高效栽培模式,简称“3332”模式,即三强树势,选择强根系、强干性、强萌芽并重的苹果品种和砧木建园;三肥匹配,通过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豆菜轮茬等提高果园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三项管理,通过早拉枝、强拉枝、多留枝强化树体管理,促进早成型、早成花,提高效益;两法蓄水,采用地布覆盖与坑施肥水相结合的办法蓄水保墒,提高自然降水和水肥利用效率。
该技术省工省力、丰产稳产、高质高效,是提高陕西黄土高原苹果产量和质量的一大创新。目前,全市矮化密植苹果面积达72.9万亩,每亩效益是乔化果园的两倍以上。
种植有了升级版,口味也在更新换代。借力新技术,优化种植结构,新优品种圈粉无数。
红色的富士、黄色的瑞雪、绿色的澳洲青苹……依托“院校+试验站+基层服务机构”体系,越来越多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地“安家”。像这样的苹果新品种,洛川已储备了600多个。
经过多年发展,苹果已是延安“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2012年至2022年,延安苹果种植面积从315.4万亩增至331.6万亩,产量从260万吨增至431万吨,产量增速明显快于种植面积增速。靠着苹果产业,10年间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5250元提高到15237元。
念活“产业经”
每到秋季,从延安最南边的洛川县到北边的延川县,处处都是苹果丰收的图景。红彤彤的苹果连在一起,宛若为黄土高原“裹”上了一条“红围巾”。
苹果种得好,但如何卖得俏?
走进陕西顶端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从冷库出库的苹果被源源不断输送进智能选果线,先对苹果色泽、形状、尺寸等外在品质筛选,接着对糖度、硬度等内在品质分级归类。“‘内外科’全面体检,再做个‘CT’,智能化分级,个性化下单,全程冷链精准销售,让好苹果卖出好价钱。”公司负责人说。
“建冷库,错季销售;精分选,品牌销售;强冷链,电商销售。”这是延安“小苹果”精准对接“大市场”的答案。
近年来,延安瞄准产业链后端做文章,不断延伸产业链,让延安苹果从“卖一季”到“卖四季”,从“论堆卖”到“论个卖”。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4.0智能选果线105条;冷气调贮能达到162.8万吨,基本实现了周年供应;配置冷藏运输车115辆,单次冷运能力2827吨。发展果业企业123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8家;建成果品交易集散市场71个。延安苹果、洛川苹果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苹果质量追溯全覆盖。
在产业链前端,相关配套产业也在蓬勃发展。目前,果网、果袋、纸箱、有机肥等关联产业企业达到141家,年产值超10亿元。
在延安,不仅一年四季能吃上新鲜的苹果,更长出许多“增值芽”。洛川美域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发了3个系列25款产品。“苹果也能华丽‘变身’,去年光果醋就收入了1289万元。”公司市场总监叶荣伟说。
围绕一颗小苹果,延安在做好一产、二产的同时,还打出农文旅“融合牌”。去年,全市开展果树认养26.97万株,建成苹果旅游观光园区46个,吸引游客170万人次。从品尝到观赏、体验,苹果功能被开发、价值实现跃升,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也随之提升。
“下一步,我们要用全产业链思维引领苹果产业化发展,加快补链、延链、壮链、强链,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路树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