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专家为参观者展示炒制枣芽茶
●江阴专家为群众义诊
●创业人员在“人才港”进行带货直播
●红枣专家为枣农提供技术服务
●非遗爱好者在郭如林合作社学习技艺
●延川县中学为陕师大附中教师颁发聘书 通讯员 杨美蓉 记者 雷荣
捞米、放枣、包叶、扎线……走进延川贤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地包着红枣粽子。在他们麻利地重复着指尖动作的同时,一个个空箩筐很快就被填满了,入锅、加水、开煮……沁人心脾的粽香味渐渐袭上鼻尖。
2018年11月,在外打拼的大学生杜贤辉在家乡延川的支持和鼓励下,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在杨家圪坮镇瓦村河村成立了延川贤程食品有限公司,并就近雇用当地村民,加工销售红枣、小米、年糕、粽子等当地杂粮特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经营模式,在鼓足自身腰包的同时,还有效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农产品销售难和就业难问题。
要取得长足发展,用好人才很重要。近年来,延川县聚焦全县“产业提质、文教振兴、项目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思路,围绕创新创业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培育等方面找差距、定目标、强措施,为谱写延川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党管人才 汇聚创新发展动能
如何自动控温、控湿?怎么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大棚蔬菜种植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延川县关庄镇太相寺村智慧大棚内,高级农艺师高永思正在面对面为种植户们进行技术指导。
乡村振兴关键靠产业,产业发展关键靠技术。为有力推动大棚产业发展,关庄镇积极发挥科技服务站的对接联络、服务保障作用,立足发展实际和阶段需求,适时邀请市县相关技术人员进村入棚开展培训活动,切实为种植户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起到助力作用。
据了解,为全力汇聚创新发展动能,延川县坚定不移贯彻党管人才原则,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由县委主要领导带头“双招双引”,启动实施“1221人才工程”三年行动,通过健全人才工作成员单位联系协同机制,完善行业部门引进培养人才工作制度,落实人才工作“三张清单”,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近日,在第四届陕西网上茶博会延川专场上,一杯杯枣芽茶芳香四溢,吸引着众多游客与媒体的目光。
“延川的枣林资源丰富,能让乡亲们卖‘枣’增收的同时,还能采‘茶’致富,我觉得家乡发展枣芽茶这个产业很有意义。”刘岗岗说。
刘岗岗是杨家圪坮镇新舍科村村民,之前一直在外做生意,今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他毫不犹豫返乡创业,成立了延川县辉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销售枣芽茶。截至目前,已生产枣芽茶1000余斤,产品销往上海、陕西汉中等地。
“今年的产值估算约200万元,为群众带来的采摘收入大概能达到40万元。”刘岗岗告诉记者,在茶叶生产过程中,县上专门邀请专家跟踪指导,以保证环境无污染、生产绿色标准、加工清洁化。
“明年,我们公司计划引进大型杀青设备,不断研发新产品,让茶叶品质更好、口感更佳。”刘岗岗信心满满地说。
着力招才引智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2017年9月3日,随着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建成后首次开学,延川县不仅引进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为延川县教育事业注入了十分重要的师资力量。
2020年3月28日,延川县中医医院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正式组建成立。邀请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知名教授团队定期来延坐诊,推广使用针刀、刮痧等多项中医诊疗技术。
2020年10月30日,江阴—延川民生慈善救助活动在延川县人民医院举行,江阴支医专家为心脏病和疑似先天性心脏病、曾接受过心脏手术的贫困户、低保户及困难家庭患者开展免费筛查及义诊活动。
2022年7月15日,延川县中学校长王永江宣读了聘用陕师大附中教师韩谈判为延川县中学常务副校长的决定,进一步加强陕师大附中对延川中学的教育帮扶。
…………
为紧贴群众需求,延川县不断加大人才引用力度,积极提升县域教育和医疗水平,面向全市公开招聘中学校长,并在全县范围内择优选拔中小学校长2名,累计公开招聘硕士研究生58名,持续深化与清华附中等知名院校的合作办学,县域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紧紧抓住苏陕协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中医医院等契机,先后邀请陕西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以及江阴市等省内外名老中医来延坐诊、临床带培,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延川县中医医院院长白玉龙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陕中附院分批派出窦越群、马岱超、张华等18名业务骨干组成支援医疗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火车头作用,以精湛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县中医医院解决了许多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技术瓶颈,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更是对医院的年轻医师时时进行言传身教,使得年轻医师在业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深化科学育才 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咱们县上的这个产业技术服务团特别有用,这段时间,枣树开始结果了,他们的夏季病虫害防治培训就立马组织起来了。一年四季、每个重要阶段,都能给我们这些枣农教不少知识和技术,给我帮上大忙了。”延川县延水关镇庄头村枣农冯海军感激地说。
眼下,正是枣树病虫害滋生蔓延的高发期,延川县积极发挥产业技术服务团作用,指派红枣技术专家来到各个红枣种植基地,办起了“田园课堂”,为枣农详细讲解夏季防虫的措施、重要性和虫害预防的时间、方法、用药等,并就杀虫药品的配比进行现场教学。
来到延川县义都妇女手工艺专业合作社,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郭如林与妻子都翠兰正带着社员们围坐在一起,人人手中飞针走线,一片片碎布很快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从老虎枕到凤冠帽,从布堆画到虎头鞋,合作社的文创产品已达数十种,而且很多社员也都开起了自己的店面。
“在都老师和郭老师的培养下,我学会了布堆画。从去年到现在,我卖了3万多元啦。”社员高延梅开心地说。
从起初的30多名社员发展到现如今的90多人,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社员们各个都拥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他们的作品先后在央视《状元360》、西安丝博会、杨凌农高会、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甚至走出国门,在美国、奥地利等地参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友人、专家及艺术馆收藏。
据了解,延川县由84名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5支主导产业技术服务团,累计培训产业大户558户、农村实用人才13077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70人、致富带头人330人;6个非遗传习基地、7家文创产品合作社,辐射带动就业人员300余名,人均纯收入提高近2000元;引进电商企业17家,培育本地电商人才125名;邀请6名网红主播开展线上带货示范活动28场799人次,2022年在线销售额达891.2万元……
这一系列的数字,见证了延川县科学育才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延川县还立足农业、文旅、电商等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因地制宜、因人施策,落实了一系列培育计划,极大地增加了本土人才厚度。
强化平台建设 加速释放人才潜能
苹果、红枣、小米、核桃……这些来自延川各镇村的本地特产,经过厂家精心包装后,整齐地陈列在“人才港”的陕北农产品销售区,在线下销售的同时,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还能通过“832”网络平台购买。
工作人员王雅晗正在查看平台上的商品,并梳理着过往的订单和消息。每当促成一笔订单,他都会满脸欣喜,充满成就感。“咱们这个销售区就是给全县优质的带贫益贫企业和老百姓优质的农特产品,还有消费者牵线搭桥。”王雅晗向记者介绍道。
延川“人才港”是延安市首个备案的“国字号”众创空间,省科学技术厅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设有一站式服务区、集中办公区、电商运营区、陕北农产品销售区和休闲区5个功能板块,可同时为50户企业提供办公场地,匹配“线上+线下”服务模式,向全县创新创业人才、各类双创企业提供政务服务、领办代办、人才培训、政策解读、项目申报等定制化、高端化、专业化的优质服务。
截至目前,“人才港”已累计入驻企业36家,孵化双创项目35个,培育双创人才22名。
为了加速释放人才潜能,延川县围绕产业做孵化,推动平台载体升级,不断增强产才互促合力。建成数字就业中心,引进“阿里巴巴集团爱豆计划”创新创业项目,采取公益基金扶持、派发订单等方式,带动本地就业130余人,全年实现产值560万元;加快推动人才示范点建设,引进新泰煤矿与“N00工法”院士团队,不断强化战略合作关系,课题组成员长期驻企开展科研技术攻关,助推采区采出率和矿井采出率分别提高10%、35%,企业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该县落实落细《延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延川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精神,先后引进绿能LNG撬装站、碳四综合利用、三峡能源风力发电等一批高质量重大项目,助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局面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