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苍翠的美丽延安 记者 邓志宏摄 七月的延安,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红色景区游客交织,漫山遍野绿浪翻滚,枝繁叶茂随风摇曳,好似热情的延安人,挥手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退耕还林,山绿民富。近年来,我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理念,守住生态底线,积极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延安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由浅绿向深绿”的根本性迈进,开拓了群众新的致富增收渠道,成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生态修复的成功典范。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20多年生态建设,20多年绿色崛起,让贺敬之《回延安》的美好诗句变成了现实。
登上距离延安城10多公里的宝塔区柳林镇南庄河村聚财山,刻有“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 个体承包 以粮代赈”字样的大石碑映入眼帘。绕着聚财山观景台转一圈,放眼望去,目之所及皆是绿色,连绵的青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1999年,党中央作出退耕还林还草的重大决策,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的绿色号角在这里吹响,响彻全国,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自此拉开序幕。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这是延安人自古不认输的劲。
“延安是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秋冬延安就完成退耕还林164.8万亩,是全国封得早、退得快的市,为全国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可修复的成功样本。”市退耕办规划科科长董永慧介绍。
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在苍翠草木的掩映中格外雄壮。在退耕还林纪念馆中,讲解员正在动情地讲解延安退耕还林的感人故事,看着纪念馆里的一张张图片,游客张正光感慨道:“这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绿色革命,变化太大了,以前只听说过黄土高坡,没想到现在是绿水青山啊。”
“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这句老话,曾是延安市各县区昔日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退耕还林前,延安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春秋季黄沙满天飞,整日灰蒙蒙的,夏季随着降雨,水土大量流失,冬季到处光秃秃的。
挖坑刨土、扶树正苗、踩土压实、浇水定根……对于很多延安人来说,植树造绿早已成为习惯。
这些年,延安人一代接着一代干,握紧接力棒,跑出自己的绿色“加速度”。如今,“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的苍凉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茫茫林海,延安人正在这座山川秀美、红绿辉映的城市里享受新生活。
自实施退耕还林工作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延安生态建设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22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077.47万亩,累计完成营造林259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退耕前的33.5%提高到48.07%。年入黄河泥沙量由过去的2.58亿吨减少到0.31亿吨、降幅达88%,“一碗水半碗沙”成为历史。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1999年的238天增加到2022年的329天。“绿水、青山、蓝天”成为圣地延安的靓丽名片。
“山山洼洼都是树,不怕吃不上”
在延安市退耕办的带领下,笔者来到了宝塔区冯庄乡薛张流域,对面梯田上的苹果树整齐地晒着太阳,每一颗苹果都被他的主人精心套上了育果袋,只待今年再卖个好价钱。当下,延安人正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延安精神为动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阔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延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年开始决策用3至4年时间,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将全市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坚持不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闯出一条生态和经济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发展以山地苹果、山桃、山杏等经济树种为主的绿色经济,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广种薄收难温饱”的生活状况,催生新的“生态经济”。
6月30日,在志丹县双河镇李家湾村,白志中夫妻正在忙着采摘梅杏,前来采购梅杏的张刚说:“他们家的梅杏很好吃,去年我们就买了,今天专门过来买个十来箱,给亲戚朋友们也尝一尝。”
“今年4月份受冻了,收成不太好。”白志中边摘边说,“去年雇了八九个人帮忙摘杏,就这么一枝枝就能装一箱,一箱70块,去年卖了20多万。”
白志中家在退耕还林的时候,种了8亩多的梅杏经济林,因为受天气影响,每年收成不定,第一年挂果时一斤卖2元,一年卖了9000多元。近几年,平均一年下来收入五六万,还享受了每亩2050元的退耕还林补助。“退耕还林政策就是好,风景好了,光景更好了!”凭着梅杏产业,白志中家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午一点多,笔者一行见到了刚从苹果地套袋回来的刘普军,他招呼我们去家里坐坐,刚进屋就迫不及待地和我们分享今年的种植情况。“今年的苹果虽然受冻了,但是长势很好,我看又能收一些好果子,卖个好价钱。”刘普军说道。
“以前一家人虽然有四五十亩耕地,年年种,年年还没粮吃,退耕还林的时候把不好的地都种了生态林,好的地种上了苹果树,现在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元没问题。”刘普军打心眼里感谢国家退耕还林的好政策,“山山洼洼种的都是树,第二轮退耕还林时种的苹果树也都见到了效益,现在我们都吃的袋袋粮,不怕吃不上。”
像白志中、刘普军一样,不仅享受退耕还林补贴,还获得经济林红利的农户还有很多。
延安退耕还林改变的不止是山水。近年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80%以上农民受益,目前全市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4.74亿元,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0.6亿元,农民人均万余元。延安粮食种植面积从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时的470.04万亩下降到如今的220.6万亩,但产量却翻了番。
生态兴则产业兴。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优势,以黄龙、宜川、延川、安塞等林下经济发展重点县(市、区)带动全市,形成以林菌、林药、林禽、中蜂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目前,全市累计从事林下经济种养业6630户,养殖森林猪、森林鸡、梅花鹿、珍珠鸡、肉牛等共计12.5万头(只),发展中蜂达17.93万箱,培育食用菌534万棒,种植连翘、黄芩等中药材158.33万亩,实现总产值3.75亿元。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99年的1381元提高到2022年的15704元,净增14323元。
“山青了、水绿了,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们回家了”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这20余年,延安着力解决生态问题,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个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的延安林业故事,书写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动人篇章,展现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不懈努力。
监测显示,延安物种多了,陆生野生动物达26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北豹在子午岭保护区安家筑巢,繁衍生息。褐马鸡、原麝、黑鹳等珍稀野生动物纷纷回归,金钱豹等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重现山林间,种群分布范围不断扩大。有种子植物1478种,较上世纪增加了近百种。现有古树名木18.82万株,其中树龄5000年以上古树有“黄帝手植柏”“保生柏”“老君柏”3株。
“近年来救助的野生动物种类很多,累计有39种,300余只。”延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作人员姜娟娟介绍说,“现在山青了、水绿了,消失多年的野生动物们回家了。”
延安的山水林田湖草每一处都是美景,曾经一个个贫瘠的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村民不再“远游”打工,产业富民让他们有了好收成,留在家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盛夏时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苹果长势喜人,拍照打卡的游客市民络绎不绝,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集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是远近闻名的生态乡村旅游“打卡地”,木屋、风车、花海、果园、青山……构成了一幅惬意怡人的乡村美景。
近年来,南沟村获得“陕西省(南沟)现代农业园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延安市乡村旅游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以独特魅力吸引游客们前来体验。通过“三变”改革,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653元增加到2022年的19500元。
随着森林质量不断提升,延安充分依托绿色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等“森林+旅游”新业态,精心打造“生态经济”,开辟生态旅游线路12条,并依托大通道沿线,开发了3条森林自驾旅游线路,形成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森林体验“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全市森林旅游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年接待游客65.63万人次,综合收入5077.24万。
绿色发展,永续大业。绿色生机“增”起来,发展质量“升”起来,珍稀生物种群数量“多”起来……圣地延安,通过退耕还林走出了一条大地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绿色大道。接下来,延安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好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越铺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