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4日
从学校管理视角谈“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
贾猛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精心培育和形成的精神坐标,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永久魅力。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中学考察时提出了“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为推动“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实践走深走实、落地生根指明了方向。
  一、抓好学校党建管理工作,用延安精神凝聚班子,增强党性修养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中凝炼出来的理想信念、精神风貌、思想品质、工作作风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境界和意志品质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延安精神无疑是学校班子成员滋养初心、淬炼灵魂、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同心同德、勇毅前行的重大法宝。
  把“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融入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之中。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成效大小,关键是看领导干部怎样对待,班子作风怎样改变。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环境中用延安精神发展和武装了党的干部。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精神所蕴含的“坚定正确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思想具有穿越时空的持久力,对当代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进行自我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学校领导不要把自己看成凌驾于教师团体之上的“官”,而应把自己看成带领全体师生实现美好愿景的“勤务员”,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迈开步子,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做师生的贴心人、知心人、暖心人,问师生之所需,解师生之所急。
  把“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贯穿到学党史、讲党史之中。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史。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延安时期的精神谈延安精神显得孤立和片面,要把学习弘扬延安精神融入整个党史教育中去学习、去弘扬。通过学党史、讲党史,悟思想、悟真谛,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强化党员的身份意识,增强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信仰,增强新技能新本领、履行党员义务,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线”穿“点”,以“点”连“线”,以“线”成“面”,从而带动广大教师增强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的道德情感,并内化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行为,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把“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落实在党性锻炼的实践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与党的纲领和路线、传统和作风紧密相连,是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的好教材,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深入贯彻落实“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重要指示,激励广大党员教师传承弘扬延安精神,吸取“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铸牢“党性之魂”,坚守“精神高地”,以鲜明的党性修养、崇高的道德情操,用心用情用智教书育人,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夯实立根铸魂工程,用延安精神建设教师队伍,培养高尚师德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师德师风是教师队伍的灵魂,关乎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关系到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我们要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培育当今和未来世界竞争核心力量的教师队伍,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立德树人的首位。教师政治方向不坚定,意志不坚决,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对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将会贻害无穷。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教师只有通过真学、真懂、真信,真正成了延安精神的守护者、践行者,才能切实成为延安精神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教师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自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自觉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成为“心有大爱、肩有大任、行有大德”的“筑梦人”。
  我们要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办起了边区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精英人才。虽然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与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无法比拟的变化,但艰苦朴素仍然应该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优秀品德,勤俭节约仍然应该是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内容。“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性作用,学校要着重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虽居繁华时代但仍应有忆苦思甜的思想意识,激发人人创优争先、事事率先垂范的奋斗精神;通过讲身边的故事,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我身边的好同事,开展师德演讲、师德承诺、师德考核,表彰师德标兵、敬业爱岗模范等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深入推动师德建设。
  我们要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勇敢的自我革命精神。自我革命就是要坚守初心、永葆本色,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整风运动,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抗日战争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政治基础。中共七大会场寓意胜利的“V”字形支架上刻着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体现了共产党人敢于自我革命、刀刃向内的革新精神。当今,身处全球化背景之下,面对浪潮般前行的市场经济以及难以抗拒的刺激感官的娱乐渲染,教师也难免被裹挟其中。如何让教师潜下心来教书,静下心来育人,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要从教师的内心唤醒和树立争做“四有”好老师的价值观,充分发扬自我革命的批判精神,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职业属性、正确认识未来(目标)、正确认识专业发展平台,完成自我精神上的“突围”和“重塑”,做一个有内涵、有品质、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的教师。
  我们要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自主创新的创业精神。延安时期,延安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为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彻底打破国民党军的经济封锁,壮大根据地的经济实力,顺应革命形势发展,在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的号召下,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实行战斗、生产、学习三结合,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今,我们虽然没有了物质条件的后顾之忧,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技术革新不断涌现,“人工智能+教育”正在改变着教育生态,一个安于现状、孤芳自赏、固步自封的教师是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的,只有脚踏实地走好创新发展之路,把必走之路走漂亮(外驱力)、把想走之路走精彩(内驱力)、把校本之路走出深度(开发力)、把科研之路走出高度(创造力)、把视域之路走出宽度(影响力),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通过“不忘本来”与“吸收外来”的融通结合,实现专业素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更好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教育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志向远大的职业理想。延安精神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就是在于具有伟大的革命抱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血雨腥风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和崇高理想而矢志不渝地接续奋斗。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是胜利之“钥”,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随波逐流,摇摆不定,就会失去教学动力和方向,就会产生很多负能量。这对学校教育来说,是一件无比可怕的事,因此,学校要引导教师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业理想,不断历练忠诚、干净、务实、担当的职业本色,争当高扬理想信念的时代先锋。用延安精神教育教师,组织他们到红色革命纪念地接受红色教育,体悟革命先辈为崇高理想而矢志奋斗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教育信念。
  三、提升学校管理品质,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用延安精神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就要让延安精神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内心世界,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断浸润教职工心灵,使教职工遵从内心的召唤,从心出发,奋发有为,担当善为,主动作为,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教育教学的浪潮中去,凝聚起滴水成海、聚沙成塔的磅礴力量,整体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坚持延安精神浸润,用延安精神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用延安精神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是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光荣使命,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育“四有新人”的有效载体,是新时代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在一个比较富有的环境里,精神上更多关注“自我”,缺少互助协作精神;更多关注享乐主义,缺少吃苦精神。个别学生心智不健全,极端主义行为也时有体现。因此,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铸牢青年学生的“精神信仰”,把学生培育成能够吃苦耐劳、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人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把学习弘扬延安精神与学习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各种实践和思想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尤其多开展一些红色文化浸润的实践活动,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意志品质、责任意识、家国情怀意识,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延安精神促进校本课程建设。延安精神所蕴含的丰富的红色文化元素是生动的校本教育素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要始终把弘扬延安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探求新课程改革与“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的契合点,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将延安精神与校园文化、德育教育、经典诵读、文明创建、勤俭节约、劳动教育、红色观影、实地研学等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德育立志、智育强基、体育固本、美育提升、劳育赋能”五育并举的校本课程,实施好时代新人铸魂固本工程,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延安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堂”,把延安精神渗透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通过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品格,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坚持文化引领,用延安精神凝聚教师干事创业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文化的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引领人走向精神通透、精神明亮的因子。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隐性力量,它显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办学品质。精神文化作为一种信念,隐含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思想境界中,隐含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隐含在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中。用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引领学校整体精神文化的价值取向,必将发挥强大的教育引导功能,激发出内心的潜能,从而外化为实践上的自觉行动,人人潜心向学、追求卓越,校园里就一定会绽放出职业的芬芳。
  (作者系陕西省特级教师、延安市新区第三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