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16日
古城扬州游
徐正法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扬州。”这句唐诗对扬州风景名胜的描绘和赞美,使古今中外游人对这座古城无限向往。最近,我有幸到古城扬州一游,那里的瘦西湖和大明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风光秀丽的瘦西湖
  扬州素以风景秀丽驰名中外。唐代诗人张祜这样盛赞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而位于城西的瘦西湖,则是扬州的著名风景区。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亦称长春湖,因位于扬州城西,故又称为“西湖”。全国以西湖命名的风景区不少,为什么扬州的西湖独要冠以“瘦”字呢?当我沿着蜿蜒曲折的湖岸前进时,就渐渐领略到其中的妙趣了。“瘦”者,“秀”也。清代诗人汪沅曾把扬州西湖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并有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名录于书,通行于世。
  瘦西湖全长4.3公里,游览面积30多公顷。瘦西湖原来并不是湖,而是依据自然的河流、土阜相形度势建造起来的。自隋唐以来,劳动人民发挥聪明智慧,因地制宜地吸取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园林艺术特点,相继建造了小金山、钓鱼台、五亭桥和白塔,构成互相陪衬、彼此辉映、山环水绕、仪态万方的湖山风光。它的特点是瘦小清秀,游程曲折,水树交映,亭阁别致。虽然比不上杭州西湖那样丰满多姿,但是有些景色与西湖相似,故取名瘦西湖。
  我们从《扬州画舫录》等书中,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瘦西湖鼎盛时期的景象:楼台亭榭,洞房曲户,一花一石,无不各出新意。但从清中叶以后至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王朝的腐败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破坏,瘦西湖名胜古迹失去了风采,原有的亭台多成废墟,树木也砍伐殆尽。解放后,党和政府拨出巨款,并借鉴过去造园的艺术特点和方法,对瘦西湖几经维修疏浚,并对全湖进行了绿化,重修亭榭,使之面目一新,继而成为扬州的一颗明珠。
  一进瘦西湖公园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条笔直的沿湖长堤,有垂柳拂地,这就是著名的“长堤春柳”。沿岸遍植杨柳,间种桃花,像是给长堤镶上了一道绿玉花边。堤上建了一座长堤春柳亭,一半在水,一半在岸,游人置身其中,极具诗情画意。
  过了“长堤春柳”,跨过一座木桥,就到了小金山。小金山原名长春岭,初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那时,为了让南巡的清统治者能乘舟直达平山堂,特意开了一条莲花埂新河,开河挖出的泥土便堆成了这座岛屿。它是仿照镇江金山堆起来的,而冠以“小”字。小金山四周环水,处于瘦西湖的中心地带。“山”上松竹苍翠,“山”下楼阁增辉。站在小金山山顶的风亭上极目四望,四面湖山景色,全收眼底。
  从小金山向西,又有一堤伸向湖中。堤端有一座亭子,称为“吹台”,又称“钓鱼台”。这台亭临湖三面都有一个圆洞,一洞衔住湖中的五亭桥,一洞收尽湖畔的白塔。
  从小金山过石桥,我沿着堤岸走上了五亭桥。五亭桥又名莲花桥,位于瘦西湖畔的莲性寺后。桥建在莲花埂上,因而得名。因桥上建有五座亭子,故俗称五亭桥。它建于公元1757年,造型典丽,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柱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有四翼,共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皓月当空之际,每洞皆衔一月,金波荡漾,众目争辉,可与杭州三潭印月媲美。在全国保存下来的多种多样的古桥中,五亭桥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越五亭桥南行不远,就到了雄伟瑰丽的白塔。白塔全部用砖砌成,下筑高大的方台,四周围有栏板,两侧有台阶可登。方台上有砖雕的须弥座,上安塔肚,塔肚以上为塔脖子。再上去有十三层瘦长环圈,叫十三天,顶上盖有圆盘。上是葫芦铜顶,塔全部实心,不能登临。
  传说乾隆皇帝南巡扬州,在游瘦西湖时,对他的侍从说:“这里多像北京的琼岛春阴呀,可惜就缺一座白塔!”有个姓江的大盐商为了讨好皇帝,在一夜之间用盐包堆起了一座假白塔,以应付御览。随后又动用大批劳力,于短期内修建了这座白塔。此塔一建,遂使瘦西湖被誉为兼有南方之秀和北方之雄的名胜。
   素负盛名的大明寺
  在扬州西北郊有名的蜀岗山上,一座青砖灰瓦的古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寺院幽静古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扬州大明寺。这座古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而得名。我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曾是大明寺住持,并在这里接受日僧邀请东渡日本,该寺因而盛名天下。为纪念鉴真大师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贡献,我国已决定恢复大明寺的旧址,并对这座吉刹进行了全面的修葺和装饰。
  我随着新修的花岗石阶拾级而上,迎面一座彩绘一新的牌楼,上书“栖灵遗址”四个大字。隋仁寿元年,寺内曾建有一座栖灵塔,以供养佛骨。此塔高九层,雄伟壮丽,因而大明寺曾一度被称为栖灵寺。唐武宗会昌三年,塔被火焚,后树立这个牌楼以记载当年盛事。山门两旁刷新的高墙上,对称镶嵌着“淮东第一观”和“天下第五泉”十个显赫的石刻大字。每个字约一米见方,笔法遒劲。
  进入大明寺院内,只见这里古柏参天,绿竹猗猗,花草满园。一条新铺筑的花岗岩甬道直伸进雄伟壮丽的大雄宝殿。殿堂内,有造型优美、仪态万方的大小佛像138尊。悬挂在释迦牟尼的巨型全身像面前的“欢门”,是扬州绣品厂刺绣艺人精心巧制的艺术珍品。
  大明寺东侧仅一墙之隔的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鉴真和尚圆寂1200周年建成的。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唐代寺院建筑风格的雄伟建筑物。它由碑亭、长廊和纪念堂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
  由碑亭往北,穿过遍植花木的院落,便是纪念堂。殿堂内供奉着鉴真六师的楠木塑像。塑像背后的墙上绘制着波涛汹涌的锦画,看后使人想起鉴真和尚当年六次东渡的艰险情景。
  大明寺西侧有著名的平山堂。它位于蜀岗中峰,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当太守时所建。人们站在平山堂前极目远眺,江上帆影,隔岸群山,无不历历在目。后来苏东坡任扬州太守时,常来此凭吊,并为欧阳修建造了“谷林堂”和“欧阳祠”。古往今来,已成为游人凭吊北宋两位著名文学家的必到之地。平山堂的西南方则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游客们在园中小憩时,还可以品尝到甘美的“天下第五泉”的泉水。
  参观完大明寺之后,我即前往扬州西南古运河旁的宝塔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坐落在蜿蜒的古运河东岸的文峰塔。它既是扬州著名的古迹之一,又是水路、陆路进出扬州的标记。此塔建于明代万历十年,是砖木混合结构,整个塔身气势雄伟,展现出我国古代工匠们的高超建筑水平。
  此外,扬州城内外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例如城北的梅花岭,市区的石塔、文昌阁、四望亭,以及多处各具特色的园林建筑,如何园、个园、小盘谷等。其中有的以竹著称,有的以水为胜,有的以厅廊见长,也有的以山石为主,以奇巧取胜。这些玲珑剔透的园林也成为中外游人赏心悦目之地。
  扬州不仅风景优美,名胜古迹繁多,而且还有驰名中外的工艺品。其中有富丽典雅的漆器,有造型优美的玉雕,有清新秀丽的剪纸,这些都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