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
●工作人员实地指导村集体经济发展
●百亩红薯示范区
延长县城全景美轮美奂
●美丽乡村入画来
●成片大棚成农民致富好产业 通讯员 贾寰 记者 雷荣
夏日里的陕北绿意丛生,初升的太阳透过树叶,在黄土地上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声声鸟叫声在山峁间回荡……放眼望去,乡下田野生机盎然,成片的果园、整齐的大棚,农民们在施肥、套袋、采摘、售卖,笑容挂在嘴角,幸福写在脸上……
近几年,延长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县域特色资源优势,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循环农业迈上新台阶,集体经济羽翼更丰满、休闲农业模式更新颖……尤其是在今年,该县围绕“三个年”活动开展,结合“十看十比创十星”评星竞比活动,推出了“四融四促”工作思路,聚焦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用情、用心、用力作好“三农”这篇民生文章。
与党的建设相融合,促进干事本领增强
“党建是首位的,突出引领,铆钉方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在谈到农业农村工作时,延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白东亮感触颇深。他告诉记者,要让党建引领成为干部能力作风提升的关键,全体农业人树立“一盘棋”思想,让力从多方来,劲往一处使,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队伍,扎根基层、扑在一线,为了延长的乡村更美丽、产业更兴旺,农民更富裕尽情奉献。
强筋铸魂,推动发展。党建引领不是一句口号,如何让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的更有力有效显得十分关键。一走进延长县农业农村办公大楼,首先感觉到的是安静、整洁,“党旗扬,三农强”党建品牌异常醒目,加上“楼道文化”的氛围营造,瞬间让人肃然起敬。
据延长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副书记冯泽辉介绍,通过党建品牌的强化,不仅能外塑形象,更能内聚人心,运用好“党建+”模式,与主业主责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模范机关。同时,各党支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总结提炼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打造各有主题、各具特色,有主线、有载体,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党建品牌。
“就是要不断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完善工作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业务发展的强大动力。”冯泽辉说。
提升阵地建设,筑牢战斗堡垒。该局通过研究规划、资源整合,结合现有办公环境,将党委与各党支部党员活动室联合共建,增设阅览室、图书角,提供红色书籍、农业书籍等各类图书,培养阅读习惯,让书香清润心灵。利用空闲区域打造“楼道文化”,把党的政治思想、发展目标、组织纪律以及廉政文化等内容醒目地展现,让机关溢满党建氛围,更能时刻提醒、激励每位党员干部,牢记身上的责任、肩上的担子,持续转变作风,戒骄戒躁、踏实干事。
硬件要硬,软件也要硬。该局还在学习教育深入和服务水平提升上不断发力,以自学和教学两种方式来引导干部们“加油补钙”,依托东征会议旧址、友谊书房等资源,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先进、选找差距,利用“农民夜校”,组织党员干部把党课送到基层一线,在瓜果棚里、苹果园内宣传思想、凝聚人心,让头脑始终保持“满电”状态,有思路、有想法。
同时,挑选业务能手和技术骨干成立“农业志愿服务队”,分为4个小组,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区域化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更把惠农惠民政策为农民进行面对面宣讲。
不仅如此,据负责宣传运营的干部张瑞元介绍,该局利用延长农情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把农业政策、资讯、产品及生产环节中的重点注意事项进行宣传推广,努力搭建便民服务“微平台”,推行信息咨询、事务代办等服务。
“作为农业干部,不仅是联络员、宣传员,更是服务员,通过创新这些工作方法,提升为群众办事的能力,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更好地为后续农业生产以及农业服务提供便捷。”张瑞元说。
与市场竞争相融合,促进占比份额增长
产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市场竞争是关键的要素之一。
延长县结合农业市场竞争趋势,按照“地域特色,品质优先”思路,通过强培训、育人才,扩规模、提质效,育龙头、延链条,创品牌、拓市场,坚持把苹果、西甜瓜、红薯等具有延长特色的农产品做大、做优,在市场上能站稳脚、受欢迎,卖得出去、卖得上价钱。
人才需要培养。据了解,该县扎实推进“双千培训”计划,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学习,挖掘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人才库,分批次对果农、菜农、粮农及养殖户在理论学习和实操技术进行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逐步形成“点、线、面”融合的人才结构,为后续新理念、新技术的运用增添动力,为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有着20多年苹果种植经验的焦成宏是该县张家滩镇果农,在村民们心中就是一名“土专家”。每次县上组织的技术培训他都积极参加,加上自己摸索,现在已成为县上的果树管理农民技术员。
“大家思想比较保守,眼界不宽,就是要多到外面看,学习先进的经验模式。我现在是果树管理农民技术员,就想着带动更多的果农把苹果种好。”焦成宏说。
产业要高质量发展,质效提升就是突破口。近年来,延长县苹果、瓜菜、小杂粮等产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的品质在周边也有了一定名气。为了打破产业发展瓶颈,该县在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上做起了“文章”。
据了解,该县立足32万亩苹果产业优势,强化“五大技术”推广应用,创建22个“五好果园”,12个县级核心区,2023年预计实现产量苹果37.8万吨、产值19.2亿元。同时,紧扣西甜瓜、番茄等棚栽特产发展势头,完成了500亩日光温室建设,400亩日光温室改造,300亩拱棚建设,预计实现瓜菜产量13.7万吨、产值2.6亿元。
“我们围绕‘塬区苹果,川道棚栽’产业布局,谋划最具亮点、最吸引眼球的项目,以自身优势弥补短板和弱项,在优势中寻求填补空白的思路和方法。”白东亮说。
不仅如此,该县还依托黄河沿岸独特的自然条件,发展老品种红薯2.3万亩,加强育苗、种植、储藏、包装等生产环节之间的联系,在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由细到粗的转变,使红薯成为增收致富的又一支柱产业,全力推动红薯生产基地县的创建。
龙头带动,链条延伸。该县依托中国供销集团延长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延安中果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源新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火焰山红薯专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在政策支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个方面上强化服务,通过龙头带动、链条延伸,形成以白家川为核心的果业产业园,以黑家堡为核心的菌棒产业园,逐步走上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子。
农产品卖得好,就要有品牌有市场。该县聚焦“营销增效”,以省、市主流媒体和电商平台为桥梁,扩大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中的作用,提高知晓率,促进品牌转化。着力扩大延长苹果、红薯、小杂粮等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营销,在确保品质的基础上,与消费者的感受联系起来,产生共鸣,不断刺激市场供求关系。总之,就是通过一系列“组合拳”让农产品实现销售不愁、品牌认可、产值增加的效果。
与群众需求相融合,促进富民渠道拓展
按照“群众想要什么,还缺什么”的思路,延长县在产业发展设施、类别、模式等方面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想尽办法让群众增收的渠道更宽,增收的信心更足。
方向清则思路明。据延长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孙春平介绍,该县以“四个聚焦”为方向和抓手,紧扣区位特征,结合群众接受能力、生产习惯等做好引导宣传,全力填补产业空白和弱项。
聚焦产业发展设施,该县围绕灌溉足不足、防灾强不强、农资贵不贵、技术行不行等问题,通过政策补贴、资金整合、项目争取等一系列措施,新建5000亩防雹网,改造老果园3000亩,新增冷气库储能300吨,分类推进棚型改进、土壤改良、节水改造和机械化自动化提升等项目,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为产业发展撑起有力的保护伞。
聚焦产业发展模式,该县持续推进“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示范推行“认养农业”,实现“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依托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联网菌棒、黑木耳、奶山羊、秸秆生产基地4个,实现“以草定畜、以畜供肥、以肥促果、以果强菌”的循环发展。继续扩大苹果“保险+期货”试点以及农产品政策性保险,助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聚焦农村集体经济,该县按照“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思路,通过盘活土地资源,整合连片集中田,注入资本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运用土地流转新模式,以反租倒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入股的形式把分散的资源聚集化、产权明晰化、集体市场化,唤醒“沉睡”资源。同时,扶持以苹果、樱桃、葡萄等为主体的村集体特色,以“党支部+”的模式实现村集体经济向前跃进。
聚焦农旅融合发展,该县把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依托县域棚栽业的发展优势,与文旅部门加强联系,结合地理、交通、产业布局等因素,谋划打造精品乡村旅游路线。依托郭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休闲采摘项目,辐射带动中村樱桃采摘、胡家村葡萄采摘等项目,挖掘沿线乡村文化和民俗风情,通过举办农产品品鉴会、乡贤交流会等,重点推介采摘项目,不断推动乡村整体发展。
“总之,紧贴群众需求,谋划高质量的项目,通过政府引导,让群众广泛参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拓宽收入渠道,增加经济收入。”孙春平说。
与群众满意相融合,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衡量工作的标准高不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不强,群众满意是关键依据之一。延长县坚持目标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问卷调查、入户走访等方式,听取群众广泛意见,用以衡量实际工作成效,把宜居美丽、乡风文明、解决民生实事作为重中之重,让美丽乡村建设更加顺应民意。
“只要群众满意,我们做的工作就有意义……”据白东亮介绍,该局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为突破口,让干部在服务群众一线提升干事创业本领。通过建立各项制度,创新各种工作方法,在人居环境水平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提升,群众精气神和幸福感提升上不断发力,让乡村更美丽,群众更满意。
据了解,该县紧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宣传废旧农膜对耕地污染的影响,对果袋、反光膜等农业面源污染督促及时清理,落实流转土地承包者收集废旧农膜主体责任。紧盯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在庭院、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开展排查整治,强化宣传引导,形成“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的良好氛围。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农业农村局推行“党建+”工作模式,实行“干部联片包抓制”,通过评比示范户,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围。
同时,聚焦法治、自治、德治建设,联合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开展“八五”普法,重点围绕农村婚姻财产纠纷、邻里矛盾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问题开展诉讼活动监督和矛盾化解,引导农民群众遵法、守法,着力提高法治意识、安全意识。在试点村推行“1+N”网格工作法、“1+X”联户法,1名党员包抓1个网格区,一名党员联系5~10户农户,辅助相关群众性活动的开展,在产业规划发展、日常事务代办等方面强化联系。
“我们还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展入户走访,形成‘走访一人、温暖一户、带动一片’的局面,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白东亮说。
绘就新蓝图,奋进新征程。如何做好“三农”工作这篇文章意义重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延长县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层层推进。下一步,该县将围绕“三农”工作,按照“三个年”活动要求,拓宽思路、想好点子,全力以赴,自行加压,做到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为农民的“粮仓子”“菜篮子”“钱袋子”出智出力,在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上添上浓墨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