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1日
笃定目标砥砺前行 奋力谱写延安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延安网信工作综述
  记者叶四青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保障网络安全、掌握核心技术、清朗网络空间、发展大数据和数字经济、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部署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在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为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近年来,延安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顺应数字信息时代浪潮时势,抢抓网信事业发展机遇,大力推进“网络强市、数字延安、智慧圣地”建设,努力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延安发展的“最大增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从互联网诞生之初被视为一种技术,到逐步呈现出媒体属性、社交属性、意识形态属性,网络已经成为凝聚共识的新空间、汇聚正能量的新场域、打赢舆论斗争的新阵地。延安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政治担当,加强党对互联网工作的领导,突出正面宣传,推进依法治网,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决守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壮大网上主流思想舆论。延安始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网上宣传的“压舱石”,精心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传播工程,在重点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首页首屏首条常设“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等专题专栏,让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理论、领袖形象、责任担当、为民情怀始终充盈网络。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等重大主题,开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延安精神 薪火相传”等网络主题活动84次,发布各类稿件1.8万篇,讲述党的奋斗故事、延安发展故事,阅读量超40亿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互联网“飞入寻常百姓家”。围绕弘扬延安精神,大力推动红色资源数字化,“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访问量超过6800万人次。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平安延安、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发布网络宣传稿件10.3万余篇,全面展现延安学用新思想的生动实践,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
  深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延安深入推进涵盖领导管理、正能量传播、内容管控、社会协同、网络法治、技术治网等方面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由“管”到“治”。成立延安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网络举报中心),强化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应对处置、网民举报受理等工作,始终保持对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清朗”“净网”“护苗”“自媒体乱象整治”等网络治理专项行动,约谈网络账号负责人165人次,清理网上谣言、暴力恐怖、低俗色情等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3700余条,查处散播谣言等违法案件46起,有力保障了广大网民的合法权益。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党建、网络文明建设等工作,成立了延安市互联网行业党委,评选延安好网民40人,优秀网络原创作品54个,实施网络公益工程42项,共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切实筑牢网络安全“防火墙”
  网络无边,安全有界。大到国家安全、社会治理,小到网上购物、网约车出行,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网络,只有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经济社会才能平稳发展,人们才能安心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延安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不断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为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和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关口前移,防患未然。“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为加强对重点党政网站、重要民生服务系统的监测防护,延安完成陕西省首个“政务云”网络安全提升工程试点,建成网络安全监测和防护平台。电子政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等防护对象建立隐患排查、漏洞修补等制度,组织开展行业网络安全排查整改、个人信息安全治理等专项行动21次,着力把各类风险防范在先、化解在前。协同应对,强化应急。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全市各行业、企业积极承担网络安全主体防护责任,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网信部门建立网络安全风险预警通报和事件处置机制,发出网络安全风险预警和防范建议24次,督促整改网络安全漏洞1400多个,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行动19次,现场检查企业网络安全情况2次、审核企业区块链备案信息1次。网信、公安每年联合开展攻防演练活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事件分析、追踪溯源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培养意识,增强技能。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许多网络安全问题,更多的是意识问题。为全面推广普及网络安全理念、知识和技能,网信部门每年都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活动,举办知识讲座、线上竞赛、现场体验等各类活动960多场次,有力提升了全社会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
  着力让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如今,手机银行、扫码支付、直播带货、网上政务等等,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延安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短板弱项,着力用信息化手段为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赋能增效,让全市人民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2019年,全市城区、行政村、公共场所实现4G网络、光纤网络全覆盖;2020年,启动5G商用部署,截至目前,已建成5G基站5248个,覆盖了乡镇以上行政区、县级以上产业园区,全市现有移动电话注册用户数299.49万,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正在惠及更多群众。按照“大集约、大联网、大融合”理念,建成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网、数据资源池和云计算数据中心,重点领域政务数据资源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交换,为“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奠定了公共基础。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交通出行、医疗健康、政务服务、文化旅游等领域落地了微信乘车码、易公交、医保支付等智慧应用20余个,全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网办可办事项达847项,“i延安”城市综合服务App汇聚了7大场景、134项服务,“掌上办”“指尖办”成为群众出行、办事的标配,“一网通办”“一码通用”取得积极成效。
  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速创新,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应运而生的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塑经济结构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延安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围绕“一新四化”(一新:加快建设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四化:同步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治理数字化),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市数字经济实现从无到有、加速发展。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达到710亿元,占GDP的31.8%。据《2023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我市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四。宝塔区、新区新经济产业园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区(园),宝塔区、延川县获批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大力引进和培育数字经济企业。腾讯众创、朗新科技、上海积成等一批企业在延注册落地,阿普科技、世纪网展等本土小微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共有数字经济企业578家,其中“五上”企业29家。今年一季度,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23.4%,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9倍,公共网络商品零售额增长19%。电子商务蓬勃兴起。12个县区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成市级电商孵化中心1个、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3个、物流配送中心17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942个,各类电商平台注册网店、微店5.82万户。2022年,全市网络交易额达到131.02亿元,同比增长11.93%。推出的“延安有我一棵(亩)苹果树”认养平台,累计销售果树10万余棵,创收6000多万元,受益果农1.2万户,让农特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让农民切切实实享受到数字红利。
  擦亮城市发展的“信用名片”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信用不仅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彰显城市品质、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新名片。近年来,延安以健全完善信用工作推进机制、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信用监管和联合奖惩制度、信用信息应用场景为抓手,稳步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归集。以延安市社会信用体系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为枢纽,形成上联国家、下至县区、横跨行业领域的数据共享脉络,归集各类信用信息3482万条,为各类主体提供信用服务26万次。深化政务诚信建设。出台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工作举措30项,推出“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拿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开展政务失信问题排查、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等行动,提升了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推动市场监管、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26个领域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发布信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名单”18批次,指导600多家失信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增加征信服务供给。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推出“富农果安贷”等惠农信用贷款产品,评定信用村镇、信用农户8.6万个,为农户发放信用贷款6481万元。推进信用场景应用。建成全省首个信用驿站和6个“信易批”街区,延安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延安信用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与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全省“秦信融”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为企业融资77亿元。营造良好信用环境。成立首个“反炒信”联盟,成功举办首届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信用延安共享文明”宣传活动300余次,让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延安目前是西北地区唯一“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奖”和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宝塔区、安塞区被评为全省信用示范县区。“安塞区南沟村:创新苹果信用采摘,助推乡村振兴”等6个信用案例获评“新华信用杯”全国优秀信用案例。
  用心搭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您好,这里是延安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一通热线电话,架起的是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连心桥”。近期,刘女士通过人民网市委书记留言板反映,家中房屋长期漏水影响正常生活。12345平台工作人员经过调查核实、协商督办,让历时9年的困扰终于得到解决。
  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上演。近年来,随着12345平台的建设运行,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有了倾诉、解决的主渠道。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群众通过热线、网络表达诉求,是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更是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社会治理的生动体现。为打造政务服务的“总客服”,市委、市政府建立了12345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整合了全市35条政务热线和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块等多个诉求渠道,秉承民声无小事的理念,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每一件诉求。2017年上线运行以来,已累计办结群众诉求110.92万件,其中网上诉求6.6万件,实施社情民意调查访问45.3万人次,12345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鲜明提出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明确“十个坚持”重要原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网信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市委网信办主任刘晓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信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延安网信事业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下一步,我们将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牢牢把握新时期网信事业的重点任务,主动担当作为,敢于斗争亮剑,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管网用网治网水平,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更好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努力开创延安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新局面,为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网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