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泉县充分利用道镇纸房村光照资源充足、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因地制宜,紧抓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光伏电站成为了村民的“阳光银行”,光伏支架下闲置的土地发展香菇养殖业,持续促进群众增收,“光伏+农业”不仅照亮了群众的小康路,也点亮了甘泉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在纸房村看到,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镶嵌在山间,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这是当地依托充足的光照资源,于2017年6月底建成投运的集中式光伏电站。
“纸房村梅花沟光伏电站总占地面积1032亩,装机20兆瓦,2017年6月30日开始并网发电,常态化平均每天发电量8万千瓦时。”光伏电站工作人员管福伟介绍,这个项目对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低碳乡村、促进节能减排、推进脱贫攻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40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不仅如此,当地还将光伏板下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展香菇养殖,实现了“一地多产”发展路子。2019年,纸坊村在光伏板下修建了21座大棚,目前,年收入可达710万元。
“我们主要种植香菇、平菇,每年产量能达到400多吨,现在主要以销售鲜菇为主,干菇为辅,鲜菇市场价平均每公斤14元,销往延安及西安周边市县,干菇市场价基本上在每公斤70多元,销往湖北河南等地。”纸房村村民李兵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做起了菌菇销售,他告诉记者,他家每棚香菇年纯收益能达到12万元。
“光伏+农业”,“一光多用、一地多收”的复合叠加效益,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电站每年为15个关联村分配收益资金240万元,年发电收入2600万元。5年来共为关联的15个村800户脱贫户,开发公益性岗位1004个,发放工资627万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甘泉县委书记左新文表示,接下来,甘泉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壮大生态经济规模,全面推广“光伏+”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扎实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