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同山与老伴在一起 通讯员 韩慧 记者 王锋
在志丹县双河镇大庄科行政村有一个让大家交口称赞的家庭,这个家庭家风淳朴、家教严格、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一大家人既将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又为社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个让大家羡慕不已的大家庭就是乔同山的家庭。
乔同山家庭的家风来源于老父亲、老党员乔志国的言传身教。回忆起父亲扎根到志丹的经历,乔同山满是感慨:“我父亲早年是从榆林逃荒来到大庄科村,饱受饥寒,是共产党让他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的生活,把他从大字不识一个的穷小子培养成生产队长、大队支部书记、林场副场长,并多次受到省、市、县、乡的表彰和奖励,先后当选为省党代表、县人大委员。记得他老人家经常给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时刻记党恩、跟党走。”
乔同山虽然只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在老父亲的教育下,他思想上始终同党保持一致。因为工作能力突出,2005年他被群众推选为大庄科村的大队长,至今还奋战在工作岗位上。
说起孩子们的工作和生活,乔同山一脸藏不住的笑意:“我儿子现在在志丹采油厂上班,儿媳妇在县医院上班,娃娃们的生活都过得不错。我一直给他们说,做人做事千万不能忘本,娃娃们也都能听进去了。我父亲那时候也是这么教我的,我也就这么教我的娃娃。”
乔同山通过一些富有意义的活动,将爱党爱国的家风家训融入点点滴滴的生活里,代代相传。“我们有个家庭微信群,是我爸爸建立的,不管多忙,他每个星期都要在我们这个家庭群里开展一次写一篇好文章、每月背诵三首古诗词竞赛活动,表现好了,不管大小,还都有奖励呢。”提起自己家的和谐生活,乔同山的儿子乔军一脸乐呵呵地说。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乔同山用自己数年如一日的孝行推翻了这句话。“我母亲年轻时就身患多种疾病,从我记事起,我就经常伺候我母亲,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做饭、喂猪、料理家务,帮助大人干农活。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母亲都83岁高龄了,身体还很硬朗。”乔同山一脸幸福地说着自己与母亲的往事。
提起乔同山一家,邻居们大都为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不仅仅教育了后辈,也影响了周围人。亲戚朋友们经常说:“看到你这么细心伺候老人,我们还是做得不够,真的应该向你们学习!”
谈及父母在家庭里的付出,儿子乔军更是一度哽咽:“我爷爷晚年的时候身患重病,失去了自理能力,在床上一瘫就是八年,我爸和我妈没有一声怨言,就这么伺候了8年,他们不嫌脏、不嫌累,细心照顾,变着花样给我爷爷做饭。每次喂饭前,都自己先尝软硬、冷热,觉得合适了才给我爷爷喂。尤其是每天晚上,怕我爷爷睡不好,他们晚上总要起来两三次给老人盖被子、翻身。时不时地就给我爷爷洗头、洗脚、擦身体。遇上天气好,我爸和我妈还陪我爷爷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晒太阳,这些事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觉得我爸妈就是我生活中的榜样和偶像。”
乔同山的妻子张志梅一脸笑意地说:“娃娃们都特别懂事,我儿子只要一休假,就会买好肉菜,到他爷爷奶奶家来。两个女子嫁得远,但是也每逢季节变换,就会给她爷爷奶奶买衣裳买鞋。尤其是两个老人的生日,我们一家人都会为他们过,让老人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
乔志国老先生生前扶贫济弱的名声就远近闻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家都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他经常将自己家里的粮食送给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群众,一做就是10多年。如今,乔同山又继承发扬了老父亲留给他的这笔精神财富。“村里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只要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会来找我爸,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三更半夜,我爸都是随叫随到,从来没有过一句埋怨的话。他经常撂下自家地里的活,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干农活,2019年一年就帮助贫困户干活20多次,我们也打心里支持我爸爸的做法。”乔军自豪地说。
从记事起,乔同山每天清晨都早早起床,给多病的母亲做饭,给地里干活的父亲送饭。随着年龄增长,放羊拦牛、种地务农渐渐成了他的任务。
“我母亲以前常给我们说,只要人勤快,老天爷就会给饭吃。我现在和我婆姨在家里种了50多亩果园。”乔同山一脸满足地说。
常年的农村生活,让他们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全家老小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从来不浪费一粒米、一叶菜,乔同山和妻子总是穿着城里亲戚给的旧衣服。
“我爸和我妈细致节俭了半辈子了,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他们那时候的苦日子,但是他们的一举一动我们也都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只要家里有剩下的饭菜,我们都会晒干带回老家喂猪,穿过的旧衣服也洗得干干净净、叠整齐投到小区的爱心衣物捐助箱里,捐给有需要的人。虽然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但是我们常记得我爸给我们说的那句话:‘做人做事不能忘本’。”乔同山的儿媳妇李玉红说。
乔同山的家庭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员,但这个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爱党、孝顺老人、团结邻里、以德治家的真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文明和谐的动人乐章,成为文明家庭的先进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