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贺秋平
就业是民生的“压舱石”,创业是发展的“助推器”。近年来,市人社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政策引领,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举措,为创业者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让广大有梦想、有技能的创业者无后顾之忧,逐梦前行。
唢呐起,腰鼓响,红绸舞。在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38岁的陕北后生王艺(本名王毅)正带着队员进行演出前的排练。棒槌腰鼓脚踏地,豪情万丈震天响,这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塞腰鼓独有的气势。
“我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安塞腰鼓就是兴趣爱好,从来没想过还能靠打腰鼓改变命运,登上更广阔的大舞台。”从爱好到事业,王艺靠着安塞腰鼓发家致富,不仅当上了专业腰鼓教练,还创业当起了老板。
2016年3月,已经在安塞腰鼓界小有名气的王艺决定创办公司,主营文艺演出和腰鼓培训。身怀好技能,创业之初,王艺信心满满,然而现实的难题很快接踵而至。租赁场地、购买设备、雇用员工,仅仅启动资金就让他犯了难。
“后来经申请,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为我提供了8万元无息创业贷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王艺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发展,目前公司有固定员工50余人,各类演出邀约不断。未来,他还计划带动更多人学习表演安塞腰鼓,让更多人端上“腰鼓碗”,吃上“腰鼓饭”。
对于广大创业者而言,没有资金,几乎寸步难行。尤其在农村地区,很多农民面临着想贷款却没人做担保的尴尬境地。作为产业带头人,黄龙县界头庙镇红罗圈村村民白忠保对此深有感触。
红罗圈村一直以种植玉米、核桃为主。2022年,经常在外打零工的白忠保捕捉到赚钱商机,和妻子回村种起了圣女果。第一年尝试种了5亩,收入9万余元,见收益不错他又在今年扩大了规模,种植面积达到了8亩。在白忠保的引领下,全村已种植起600余亩圣女果,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香饽饽”。
然而,与玉米、核桃不同,圣女果从栽植、绑芽、采摘,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高额的人工成本也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阻碍。
“乡亲们,咱们村被授为信用村后,申请创业贷款可以以村委会做担保,不用再找担保人了。”7月4日,在红罗圈村创业担保贷款信用村授牌仪式上,黄龙县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文良说。
白忠保和妻子也来参加了授牌仪式,激动之情难以言表。授牌仪式结束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向工作人员咨询起了具体政策。上门登记、询问详情、收集资料……短短一个多小时,工作人员就做好了相关登记工作,后期通过审核,就可以顺利向白忠保发放贷款。
真金白银,助力创业。这笔创业贷款就像一场“及时雨”,让白忠保和乡亲们发展产业的信心越来越足。
近年来,黄龙县就业服务中心紧紧围绕“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文旅带动、全面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实践中积极总结探索、创新思路,从2020年至今,全县共发放创贷资金1.2亿元,扶持近900人进行创业,带动就业2600余人,促进全县就业局势持续健康良性发展。
“贷”动创业梦,铺就致富路。截至6月底,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135万元,扶持创业762人,带动就业1905人,其中,为登记失业人员发放贷款75笔,发放金额1417万元;为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发放贷款750笔,发放金额12905万元。
“随着全市创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创业人数不断增加,创业担保贷款不断提升,我们将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贷款程序,做好贷款服务,让更多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实现创业梦想。通过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助力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就业服务处创业担保贷款科副科长张亚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