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7月28日
果园改造,让农民“有奔头、尝甜头”
通讯员刘芊羽李文振
  7月19日,在宜川县云岩镇旱塬上的北赤村千亩新品种改良示范园里,7.7万株矮化密植苹果树幼苗茁壮成长,果农穿梭其中,加固搭建防雹网杆子、安装农用滴灌增压泵……各项果园管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过去,这片占地606亩的示范园曾由北赤村57户村民经营,其中土地面积最小的一户只有4分地,有的农户4块果园“相见不相连”。老园历经30多年的种植生产,树体老化、品种退化、劳动力弱化及后继管理无人、机械化智能化管理程度低等问题日渐突出,成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拦路虎“”绊脚石”,改造势在必行。
  今年4月,改造后的现代化果园全部为矮化密植株,尽管行距拓展到4.5米,但每亩地可栽种110株苹果树。北赤村还与陕西华圣果业签订农业社会化服务托管协议,集无人机喷药、机械化施肥、智慧果园系统、物资统购、技术托管、劳力统招、果品统销等于一体,有力解决单家单户干不好、管不好的突出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果品质效。
  “别看这些树苗个头不高、枝干纤细,但基本上明年就可以挂果,后年上产量,这得益于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云岩镇镇长杜云边走边向笔者介绍,“跟传统种植技术相比,我们采用矮化密植的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比如阿兹特克这个品种,在种植时不需要套袋,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苹果的商品率还可以达到85%以上。”
  “同样是种苹果,差别也太大了。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优势,省时省力效果好。”正在拉枝的56岁果农李建忠说:“我种了半辈子苹果树,之前家里5.7亩园子已经23年了,果子的质量、产量都跟不上,卖不上好价钱。刚好,今年政府帮我们平整土地重新建园,种了矮化密植树苗,每亩地还有1万元的贴息贷款,还能进行科学管理。”他表示,村里有57户606亩土地参与在苹果种植前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中期统一灌溉、防治病虫害,后期统一协调对接市场,相信过个三五年一定会有个好收成。
  北赤村千亩新品种改良示范园还打破了原有零散土地的限制,增加了耕地面积,也更便于机械化操作,减轻了群众劳动强度。“原来我有3处果园,干活的时候,经常是这里跑一下、那里跑一下,卖苹果的时候还得到处转运。现在果园通过具体的果树株数来代替亩数,只要待在一块地里就行了,省事多了。”村民崔永永笑着说。
  这只是宜川县老果园改造升级的一个缩影。
  从去年开始,宜川县启动了万亩果业新优品种改良工程,计划5年内每年更新品种1万亩。其中,有10万亩苹果园,占全县果园面积的三分之一的云岩镇先行先试,改良果园4500亩,建起3个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其中一个示范园被定为“飞天”苹果种植基地,苹果跟随宇航员上了太空。
  黄土高原“走出”的小苹果,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扁担”。如今,云岩镇开启了新一轮苹果产业革命“新浪潮”,堡定、永宁、曲洲、辛户等村加快推广,已连片平整老果园5000余亩,成为宜川县最大的矮化密植种植区。
  在与北赤村隔沟相望的堡定村矮化自根砧苹果示范园里,去年栽植的168亩烟富8号苹果树整齐划一,根壮叶繁,长势喜人。田间黑膜、滴灌铺设成行,又一个标准化果园初具规模。
  曾同样面临着品种老化问题的全省苹果专业村辛户村,也挖掉了50亩老树,栽上了17种新品种果树。全国劳动模范、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表示,通过标准化管理和品质、效益对比,让果农尝到了甜头,自觉加入改良老果树,栽种新品种的行列。
  截至目前,宜川县已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优品种17个,建设矮化自根砧示范园1700亩,完成新优品种改良2.1万亩,加快了苹果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步,宜川县将继续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按照“巩规模、提品质、增效益”的思路,以果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新优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品牌打造,提高苹果标准化生产水平,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现代果业体系,促进果业全面转型升级,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