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3日
八路军军政学院与军事学院
(1941年1月—1943年)
    ●八路军在训练

  1941年1月1日,八路军军政学院第一期开学典礼在文化沟隆重举行。毛泽东、朱德、王若飞、徐向前、萧劲光等出席。这所学院是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下的高级军政干部学校,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和副主任谭政分别兼任正副院长,教育长是毛主席的读书秘书张如心。校址在大砭沟。
  军政学院是专为造就八路军高级军政干部而成立的。当时军政学院设有三个队,第一队为高干队,第二队为文化队,第三队为经理队。学员入学后一开始就是考试,考文化基础和政治常识。根据考试结果,分到各队。
  军政学院的课程有文化基础课、军事指挥课和政治理论课。文化课开设语文、算术,军事课学习初、中级战术和军事学等,教员有曾任七一六团团长的宋时轮,八路军总参谋部一局局长郭化若。政治课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联共(布)党史、日本问题和学习党中央作出的一些决定和毛主席的重要报告等。
  1941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的决定》。决定以朱德、叶剑英、萧劲光、谭政、许光达、郭化若、叶季壮、王斌、王诤等9人组成军事教育委员会,由朱德负责领导。为了加强高级军事干部的学习,决定成立军事学院。12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八路军军政学院一分为二,原校址改为八路军政治学院,在抗大三分校基础上组建八路军军事学院。抗大第三分校,是1939年7月抗大总校离开延安后,以留在该地区的部分教职员和第一、第二、第五大队各一部为基础组建的。当时三分校留在延安是因为苏联顾问多在那里,三分校任务一是培养俄语人才,二是培养航空、机械、工兵、炮兵等兵种。许光达、陈奇涵、郭化若、张振风、黄志勇、李国华、李逸民、庄田等担任过分校领导工作。1941年10月,八路军工程学校和炮兵团教导营并入第三分校。同年12月1日,第三分校改称军事学院。中央规定:“军事学院为培养团级以上具有相当独立工作能力的军事工作干部的高级与中级学校。”军事学院院长由朱德总司令兼任,副院长由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兼任,教育长郭化若,政治部主任黄志勇。全院分为指挥队与特殊队两部分。指挥队(高干队)训练旅、团级干部,特殊队下设5个队:两个炮兵队、一个工兵队、一个参谋队和一个俄文队。学院学制为一年。1942年1月1日,军事学院在文化沟举行了开学典礼,不久军事学院就搬至王家坪新校区了。
  1943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徐向前为军事学院院长,李井泉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党中央决定抗大总校从晋东南返回陕甘宁边区绥德办学,并令军事学院迁往绥德与抗大总校合并。合并后一段时间仍沿用军事学院名,不久就恢复了抗大的名称。
  八路军军事学院仅存在了一年时间,培训了一期学员,虽然时间不长,但学院认真贯彻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任务,培养了一批人才,尤其是特种兵人才,为人民军队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