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11日
绿染山川满目翠 水清天蓝万物新
——安塞区以生态为基建山水宜居之城
  记者 刘彦 通讯员 吴静
  近年来,安塞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不断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争当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一个山清水秀、绿色发展的宜居“鼓乡”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眼前。
  “以前的安塞,山是秃的,一刮大风就是满天黄沙,下雨天稀泥顺着山流下来,老百姓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张大爷站在腰鼓山下望着眼前的满目苍翠感慨道,“如今这满山满眼绿油油的,看着就心情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安塞区雷坪塔村,山坡上、沟道里、崖畔上,1750亩黄土地上林木茂盛,四季常青。这片林海,并非天然林木,而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莲莲带领一家三代40余年接续奋斗的成果。
  从1981年嫁到雷坪塔村,张莲莲40余年手挖肩扛镢头刨,带着儿孙们向荒山持续宣战。如今,看着一棵棵由小树苗长成的参天大树,满头白发的她说:“这些树都是我的‘孩子’,现在长高了,成材了,看着它们,很幸福。”
  1999年,安塞全区森林覆盖率只有15.78%,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为这片沟壑纵深的土地带来了绿色转机。安塞按照“远山生态林,近山经济林”的思路,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全面推行“户治户造、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的政策,发动最广大群众,年复一年优化林种结构,久久为功提升绿化质效。
  24年来,安塞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4.78万亩、荒山造林54.9万亩、封育2.7万亩。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让曾经荒山秃岭、黄沙满天的安塞,变成了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塞北江南”。
  安塞地处延河上游,依高原之雄浑,融延水之柔美,境内有延河、无定河、清涧河三大水系,其中延河流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89%。
  傍晚时分,安塞区腰鼓山下的延河河滩湿地公园宁静美好,河岸边垂柳随风摇曳,遛弯儿的人们步履轻盈……但曾经,这片0.6平方公里的城市休闲场所却是垃圾满堆、污水横流的脏乱差地带。
  近年来,安塞区以延河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强化生态湿地修复,组织实施河道生态湿地修复工程5处,建成生态湖3处,形成水域面积500亩,种植水生植物150多亩,让这片美丽的河滩湿地成为了市民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开展延河综合治理,安塞区刚柔并济,系统推进,大力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完成第一污水处理厂运行系统改造和扩容建设、第二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工程和扩容工程建设,建成污水处理站15座,尾水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全区污水管网总里程达65.31公里,其中城区20.61公里、镇街44.4公里,人口集中区域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
  如今,安塞辖区河流水质状况稳定,境内延河出境断面水质均达到Ⅲ类标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实现了“一河清水送延安”。优美的水域环境不仅使城乡人居环境大为改善,还有效增强了城市承载力。
  土壤事关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土壤环境整体改善,安塞区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摸清土壤污染状况,扎实开展油煤气生态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做到了固废产生减量化、处置无害化,并探索实现了处置资源化利用的路子。
  在安塞区,8家油气企业共有油气生产井场2570个,已建成清洁井场2492个,整体建成率达到97%。强化油气开发企业废弃物数据化管理,关键点位安装视频监控100个,安装车辆GPS定位系统421台,实现废弃物产生至处置全过程跟踪,定期组织油气输送管线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硬化道路、绿化井场……
  环境改善非一日之功,绿色画卷非一日绘就。如今的安塞,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绿染山川满目翠、水清天蓝万物新,“生态和美、美丽宜居”的绿色生态安塞正让鼓乡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