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制作吴起糜粘画,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不少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记者贺秋平
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近年来,市人社局积极探索“入工厂”“下基地”“进企业”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助力广大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
挑选出优质的五色糜子,设计好精美的图案,抹胶、涂胶、粘糜子……在吴起县的一处糜粘画制作工坊,当地妇女曹艳正在全神贯注制作糜粘画,色调淡雅清新,构图别致美观。在曹艳的精心制作下,一幅富有生活情趣、别具乡土气息的吴起糜粘画跃然纸上。
在没有参加糜粘画技艺培训之前,没有文化、没有手艺的曹艳一直为生计发愁。她曾想过去外地打工挣钱,但又顾虑家中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只能靠打零工赚取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活。后来,通过吴起县就业服务中心介绍,曹艳来到吴起糜粘画制作工坊,经过培训后开始上班。
“工作的地点距离我家很近,上班相对比较轻松,时间也相对自由,让我可以在工作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家庭和孩子。”曹艳高兴地说。
作为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吴起糜粘画传统技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市场的青睐。为了使糜粘画传统技艺培训更加常态化、长效化,2020年4月,吴起糜粘画制作工坊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工坊以制作技艺为主要生产技能,通过开办培训班让当地困难妇女掌握一技之长,搭建电商平台进一步拓展销售市场,让这项传统技艺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好手艺。
“我们这边目前有糜粘画、剪纸和刺绣,每天的订单不断,主要销售到一些特色民宿酒店、展厅,婚嫁时也可当做礼品。”该工坊负责人朱敏俐介绍说,工坊提供免费培训,学会技艺后就提供工作岗位,像剪纸、刺绣都可以带回家制作,非常灵活。
“工坊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也给予了很多资金上的扶持与支持。现在,工坊解决了资金问题,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工作机会。”朱敏俐说。
在延川县工业园区,陕西华延服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员工杨雪丽正和工友们紧张有序地进行生产。作为当地居民,这份工作也让她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我们经过免费培训后上岗,一开始经验不足,手也比较生,后来工作越来越熟练,工资收入也越来越高。我现在当了小组长后,每个月的工资有3500元左右。”杨雪丽乐呵呵地说。
冯利学已经是陕西华延服装有限公司的老员工了,从建厂开始,他就在这里上班。2018年,冯利学通过延川县就业服务中心介绍来到该公司应聘。“我还跟着厂长到山东参加培训学习,现在,我在这里上班已经5年了,工资比较稳定,公司还给我们交社保。”冯利学说,公司离家近,交通又便利,他在这里工作很舒心。
从2019年3月运行以来,经过4年多的发展,陕西华延服装有限公司已拥有员工200余名,年产值近40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地,每年外销大概150万件。
“这几年的发展中,延川县就业服务中心对企业进行持久的支持和帮助,累计为我们补贴了将近55万元,帮助企业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该公司负责人冯海岗表示,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扩大对外市场和订单规模,争取年产值能够翻一番,就业人数也能翻一翻,实现企地双赢。
据悉,延川县有社区工厂8家、就业帮扶基地14家,共吸纳就业人口840余人,其中脱贫劳动力243人,延川县已累计向企业发放补贴100余万元。
“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的建立,既解决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的就地就近就业,帮助脱贫人口增收致富,也为推动延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延川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李连军说。
近年来,我市累计建成社区工厂、就业帮扶基地248家(社区工厂123家、就业帮扶基地125家),吸纳农村劳动力9511人(社区工厂3858人、就业帮扶基地5653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2925人(社区工厂1281人、就业帮扶基地1644人)。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下一步,市人社局将进一步加大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鼓励企业创建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吸纳更多困难劳动力和边缘户中的劳动力,让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在“家门口”挣钱、顾家“两不误”,稳稳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