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种叫做研学旅行的暑期项目颇为火热。
春秋时期,孔子带着众多弟子在各国游走,每到一处,就与当地的学者探讨学术。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他也对身边的弟子进行培养,众多贤者也因此而闻名。
研学旅行,或许就是从孔子的故事中得到的经验。约十年前,教育相关部门正式提出了研学旅行的概念,既要让学生在旅行过程中放松身心,同时进行研究和学习,教育旅行两方面一结合,便成了研学旅行。
现在的中小学校,不像以前一样只注重学生成绩,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对学生多方位的培养上。而研学旅行的方式,就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在保证安全性。趣味性、教育性的基础之上,为学生提供教学和放松。
因此在一般情况之下,研学旅行是由学校组织发起。校方根据学生们一个学期学习内容,做出延伸,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又能让学生接受的旅行计划。还要根据旅程的安排,劳逸结合,让学生在游玩的间隙,完成学习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
研学旅行听上去,是一个每位学生都应该参加的好事情,而家长也理应对学生参与活动给予支持,但是在中小学生家长中,对研学旅行的吐槽声却一直没有停歇。
我们国家现今存在着超两亿的中小学生,这么大的学生人口基数,研学旅行的市场规模自然也是不小。各中小学都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在暑假前两三个月,就设计好了研学旅行的路线。但大多数项目重心偏移,货不对板,让家长难以放心。
有些学校把研究学习加旅行,变成了景区参观活动,违背了研学旅行的初衷。还有一些研学旅行项目,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既不能保证学生安全,也无法保证项目质量,缺乏监管的学生就是换了个地方,玩手机打游戏。
明明是去参加研学旅游,最后还不如自己带着孩子,开车去城市周边玩一圈。这研学旅行,不但浪费了学生的休息时间,没学到知识,而且价格昂贵,让人觉得好像被割了韭菜。
研学旅行的收费没有具体标准,也成了让家长竞相吐槽的一点。有家长认为,学生们年龄都不大,不管是参观人文景点还是历史古迹,都可以购买学生票;对于吃住的要求也很低,只要安全健康就好;且中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为保证安全,一般不会选择太远的旅行目的地,所以也不用买机票。听上去花钱的地方是不太多吧,但学校开出的6天5夜旅行价格,竟高达五六千元。
研学旅行市场的乱象出现也不是一天两天,主要是学生和家长有这个需求,学校却根本没这份精力。为了省劲,也为了让懂行的人,规划更加合理的旅行路线,许多学校开始依赖跟旅行社合作,把路线设计权和决定权交给他们。这些旅行社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过教育相关经验,只能规划出简单的旅行项目,根本做不到寓教于乐,玩学结合。
想让研学旅行走上正轨,不被市场上的利益所驱使,还需要教育部门和文旅部门强强结合,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规则。学校也要承担起,保护研学旅行正规性的责任。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更加丰富的研学路线,让研学旅行回归正轨。
(昕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