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清华大学博士生莫明墉身穿外卖服送外卖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赞赏也有人质疑其是为了炒作。追其根源,这场争议围绕的还是学历与就业之间的问题。笔者认为,高学历低就业不应戴上“社会枷锁”。
高学历选择相对“低门槛”行业就业并不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只是面对困境时的另一个选择。面对就业压力,当大多数人面对学历贬值、经济放缓、压力变大以及就业岗位减少等现实问题时,选择某自己可以接受的工作岗位,或者灵活的就业方式,都是一种选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有着自己的成长路径。每一份工作都有其价值,无论它是“高大上”还是“接地气”,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学历不是功利而是经历,是个人眼界的拓宽、实际能力的增长、精神世界的丰富,但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代表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更不能把它作为就业高低之分的评判标准。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高学历不是唯一的选择。获取高学历只是阶段性能力达标的一个标志,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准入证书”。重新审视高学历的价值,看到高学历背后高能力的无限可能性,就会少一些对高学历人才择业的偏见。这能够帮助高学历人才消解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担忧,提升就业满意度,也能够为各行业各业通过吸纳高学历人才、进行行业变革提供更大空间。名校毕业生走进偏远山区成为一名老师,为那里的孩子带去知识的烛火,谁能说他的学识是在浪费?还有不少优秀青年远离繁华城市、选择扎根乡土,为基层群众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在展现新一代人的担当?
打破社会对部分职业的固有看法,是解开择业枷锁的重要一环。在大多数人眼中,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名校毕业生,带有天生光环,社会大众也对他们寄予更多的期待,认为他们应该从事更富含知识量与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因此在现实中,清华博士生送外卖、女大学生做住家保姆、985硕士研究生做房产中介等现象备受争议,这反映出社会大众对一些行业还存在着偏见。很多情况下,不是高学历者自己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而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与“高学历匹配好工作”固有认知让高学历者下不来高台。社会应当共情高学历低就业的人群,转变固有观念,支持灵活就业,相关部门也应拿出更有利的举措,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营造更平等的就业环境。
当今社会的职业版图正在不断刷新、空前丰富,每个人的内心应该有更广阔的职业想象空间。放下被学历、名校所束缚的身份,就可以有更加多元的职业选择。打铁还要自身硬。当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足够强大,学历的高低就不再是捆绑个人发展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