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先后在延安创办了20多所培养抗日干部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1941年7月,党中央初步议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等五校合并,定名为陕北联合大学。7月30日,政治局会议最后决定“青干、陕公、女大合并,定名延安大学,以吴玉章同志为校长,赵毅敏同志为副校长”,校址设在女大原址,延长学制,使之成为正规大学,并附设中学部。党中央规定延安大学与鲁艺、自然科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党与非党的各种高级与中级的专门的政治、文化、科学及技术人才”,直属中央文委领导。其教学方法采取启发、研究和实验的方式,学校要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从1941年9月至1943年3月,延安大学建立正规学制,本科2-3年,专科1-2年,向着新型综合大学方向发展。成立之初,学生800余名,1943年3月首届毕业200余名。初期,大学下设社会科学院,院长艾思奇;法学院,院长何思敬;教育学院,院长刘泽如;俄文系,主任黄正光;英文系,主任许乃生;体育系,主任张远;中学部,主任林迪生。行政管理设有教育处、干部处、总务处。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校务委员会决定重大事情。
在整风运动中,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党中央精兵简政精神,于1943年3月决定将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等五院合并,校名仍为延安大学,校址设在延安桥儿沟鲁艺原址,学生和教职员工增至1600多人,校长吴玉章,副校长周扬,秘书长宋侃夫。学校将原来的三院三系及附属中学部和新合并进来的院校重新进行调整,设鲁迅文学艺术院,院长周扬;自然科学院,院长李强;社会科学院,院长先后有刘披云、何干之;民族学院,副院长刘春;新文字干部研究班,王志匀负责;中学部主任林迪生。
1944年,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按实际需要,延安大学作了第二次重大变更和改组。5月24日下午,新组建的延安大学在边区政府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朱德出席大会。毛泽东作重要讲话,要求延大要为实际服务,不要闹教条主义。像飞机早上出去,晚上也得回来,落在一个地点,不能到处飞不落地。在政治上要学习统一战线、“三三制”、精兵简政的方针;在经济上要学习如何发展边区的工业、农业、商业、运输,要帮助边区35万户农民做到“耕三余一”;要帮助老百姓订植树计划,10年内把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秃山都植上树;在文化上要帮助边区老百姓每人至少识1000个字,教会老百姓闹秧歌、唱歌、画年画、写春联。边区政府明确规定延大的教育方针是: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以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对学员施行中国革命历史与现状、人生观与思想方法的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
6月15日,边区政府决定将延大中学部划归延属专署管理,与延安师范合并,改为延安中学,霍仲年为校长,白友三为副校长。
合并后的延安大学下设3个学院及1个系,即行政学院、鲁迅文艺学院、自然科学院和医学系。校址迁到南门外原行政学院。至1944年6月,全校共有学员1302人,其中男学员982人,女学员320人。
从1944年5月到1945年10月,延安大学各院系扩大了教学规模,建立健全了各种行政、教学组织机构,制定了较为完备的教育方针和教学制度,开展了各种有价值有影响的科研、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了民主管理,树立了良好学风,为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等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边区建设和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需要大量干部去开展工作。1945年10月底,党中央决定延安大学校部、自然科学院和鲁艺全部、行政学院大部迁往东北解放区。临离延安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接见了师生、干部,勉励他们要再接再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早日胜利而努力。11月中旬,在校长周扬率领下,迁校师生告别陕甘宁边区和延安,进入又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选自石和平主编的《图说延安十三年》)